艺术是一种温暖的救赎力量——陈默与张小涛关于“5.12”话题的对话
0条评论
2009-12-02 11:10:51 来源:张小涛的个人空间 作者:-
张:通过实地的考察,我发现地震来临时,倒塌最多的就是学校和医院,可能主要是建筑结构跨度大抗震性差的原因?这次意大利地震,垮的厉害的也是学校和医院多,这不一定都是所说的“豆腐渣工程”,建筑跨度可能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吗?
陈:所以说地震发生的时候,躲在厕所和厨房是最安全的,就因为跨度小抗震性强,就算被埋在里面了,也有水维持生命,可以等待救援。重建的灾区建筑,都是抗震性非常好的,比如聚源中学将在今年落成,据说建筑的抗震裂度是9度,可以抗7级多的地震。
张:您听说刘家琨设计的再生砖建筑吗?就是就地取材,把废墟的砖头再利用。
陈:对此我有疑问,这些砖里面很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残留物包括基因,比如死者的血液什么的。羌族人是很迷信的,他们可能会忌讳这些东西,如何妥当处置,是个课题。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艺术如何介入?把这些地震现场的综合资源经过消化转换,融入到你的作品中,有可能表面看和地震没有关系,但是内在的张力已经显现出来了。
张:也许这是一种隐形的修?逝者安息,生者前行。身体也是物质的,物质是幻灭的。比如翟永明在博客上写的“每个女孩都是无泪的天使”等系列文字,还有刘家琨在都江堰建设一个纪念聚源中学遇难学生胡慧姗的微型博物馆,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些文字和图像让人既感伤又温暖,时间会铭记它们。他(她)们是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体力行的点滴改变残酷的现实,让我们相信艺术是一种温暖的力量,是生的信心和勇气!
【编辑:虹汐】
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