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底的一天,在中国生活了数年、对中国当代艺术不乏了解的美国人温成在北京重复咖啡馆里找到我,他说他想做一个关于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研究项目,需要一些经费(大约40万人民币左右),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回到成都之后,我完善了一个想法:如果我们能够利用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期间举办一个回顾与纪念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历史的展览,将文献与艺术家的新作品集中放在一起,不是更为完整吗?结果,成都当代美术馆(Chengdu MOCA)首先为这个研究项目准备了一百万的经费,以便能够将收集的历史资料与文献以及研究著作全部出版。在每天都有数十个展览的今天(而昨天,例如1995年之前,中国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在国内的展览机会少之又少,1996年,黄专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策划了一个有价值的当代艺术展览《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可是在展览即将开幕的时候被强行要求不得开门),老一代的批评家正在退出历史的前台,而刚刚入世的年轻批评家大多数转向了策展,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得他们很少有人能够有条件推动学术研究的进程,当然,关于当代艺术的研究从官方艺术机构那里仍然难以获得实际支持的机会,这样的背景继续促使着我们不得不寻找民间的力量,以便为以后的艺术史研究者准备最基本的材料。之前,我已经完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2000年出版),并于2012年春天完成了《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0》(2012年出版),这两部艺术史的写作让我深深的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这20年的历史需要更多的角度去研究,因此,在当代艺术圈普遍反省问题和回顾历史的时候,我相信通过对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二十年(1993-2013)进行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角度。
《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书影
2009年6月,“给马可波罗的礼物”展览中的吕澎和奥利瓦
在几乎2012年整整一年里,温成带领他的助手黄诗云去了数个城市,走访了大多数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这个工作使得我们拥有了那些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的一手口述资料,并以《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访谈录)》为书名出版,这部文献收集了超过70位参展艺术家及相关参与者、推动者的访谈以及从1993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与威尼斯双年展有关的文章,这可以向读者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与之同时,不少历史原件和复印件也让我们获得了关于这段历史的图像与手稿资料,当我们从这些图文资料中看到和读到中国艺术家过往的思想与经历时,难以抑制内心的感慨,经过温成和他的团队的精心编辑,我们也出版了一份有丰富图片的画册资料。实际上,阅读了这些材料之后,我们更清楚,正是国内和国外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批评家以及那些热爱艺术的西方策展人的共同努力,构成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为了让今天的读者和观众能够及时地了解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这段历史,深入地认识与理解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性质和作用,我也让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洋编写了《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将这部介绍性的艺术史著作安排给年轻作者来完成,旨在鼓励年轻的研究者们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关注和研究。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历史新的一页即将翻开的时候,年轻的研究者对之前的历史研究应该是必要的和意义多重的。当然,针对本次展览,我们专门编辑出版了一本画册,参展艺术家中大多数已经参加过不同届的威尼斯双年展,但是我们也选择了没有参加过的艺术家,同时,我们也选择了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参加本次展览,其中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当代艺术一定是承前启后、不断发展的。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