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
0条评论 2013-04-22 17:36:1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吕澎

与历次参与威尼斯双年展不同,本次展览在威尼斯和成都分别设置了展览空间,在威尼斯是军械库89号,成都是成都当代美术馆新开放的展览馆。这样的安排出自几个原因:首先,我希望没有机会去威尼斯的成都观众能够直接看到“历史之路”的展览,并对相关历史信息有同时性的了解,由成都当代美术馆带领中国杰出的当代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应该是成都市人民的文化艺术大事,当然应该尽可能让成都的观众参与其中;其次,我们说所的“历史之路”不仅仅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历程,更是中国艺术参与全球艺术史写作的历程,我们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段充满争议和具有特殊价值的历史。成都,是一个冷静而具有当代艺术传统的城市,这为“历史之路”设置两个展场提供了氛围条件;第三,2013年将迎来第六届成都双年展,我希望将六月开幕的威尼斯双年展的温度也能够在成都持续传递,为新一届的成都双年展提供有关联的艺术与历史资源。2011年9月,意大利副市长蒂奇亚纳•阿戈斯蒂尼(Tiziana Agostini)曾前来成都观看了2011成都双年展并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所以,2013年应该是成都与威尼斯两个城市进一步促进文化艺术交流的机会,成都展场的设置,将有利于加强这样的交流;当然,很巧的是,“历史之路”成都展场的开幕时间,正值财富全球论坛在成都召开,世界各地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精英在成都期间将充分感受到成都所具有的国际性特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艺术家和展览将为与会嘉宾提供最高艺术水平的艺术作品,这无疑是为从世界各个国家前来讨论物质财富的人们提供的精神财富。相信有趣的是,为了使威尼斯和成都展场遥相呼应,我们设置了一个实时的视频通道,让两边的观众可以了解并观看到异国城市不同展场的同一个展览与相关学术活动的情形,以便于提供尽可能广泛对话的可能性。

 2009年6月,“给马可波罗的礼物”展览中的吕澎和奥利瓦

2009年6月,“给马可波罗的礼物”展览中的吕澎和奥利瓦

最后,我要感谢奥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正是他在1993年将中国当代艺术带到了威尼斯,让世界开始关注中国的艺术和艺术背后的命运;在2012年的初春,我在威尼斯问奥利瓦:“当你第一次将中国艺术带到威尼斯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有中国批评家提醒说,‘奥利瓦不是中国美术的救星’,你怎么看?”他回答道:“当然,我不过是一个热爱艺术的意大利人。”这个回答给我了很深的印象。我们达成共识,联合策划“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这个展览;我们共同约定,各自写出一篇不少于五页的文字,来纪念这段历史。我还要感谢保罗(Paolo de Grandis),正是他和他的机构的帮助,使得我们的展览能够更为顺利地展出。同样,我也要在这里感谢成都当代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团队的所有成员,没有他们的努力与工作,本次展览如此全面及专业的呈现是与文献出版是难以想象的。

 

吕澎
2013年2月11日于神仙树大院

 

注释:
【1】张晓刚:《失忆与记忆:张晓刚书信集(1981-199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第134页
【2】张晓刚:《失忆与记忆:张晓刚书信集(1981-199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第144-145页
【3】王广义给吕澎的一封信(未发表),1991年6月15日
【4】《艺术•市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1年创刊,第1期
【5】《广州双年展画册》,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编辑:李程】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