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说藏】朱绍良:古代书画收藏“改不了也戒不掉”
0条评论 2014-03-25 18:42:52 来源:99艺术网收藏频道 作者:张长收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局部

“我不排斥现代的东西,我既厚古,也不薄今”

99艺术网:但是我不知道朱老师您对新水墨有什么看法,因为最近这两年都在做新水墨展览,新水墨市场也在慢慢兴起。

朱绍良:22号郝量有一个展览,给我发邮件,让我去看。新水墨呢,我觉得这个东西任何一个时代的绘画都有它的一个特性。新水墨再过100年它也不叫新水墨,它也就是一个传统绘画了。每一个时代都不同的,我不排斥现代的东西,我既厚古,也不薄今,对新的东西我也是很有兴趣的。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水墨,新水墨也好,当代水墨也好,近现代,古代,这个东西要起码有一个精神,这是最关键的。画家所要表现的是什么,这个精神是最主要的。另外画家的功力,即是说画家放在笔墨上的功力,这是第二位的。最主要是精神,然后是功力,第三是你画家的责任心。你是不是像流水线似的责任心,还是你精雕细刻,这个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说好作品和坏作品是有差距的?每一个画家他都有好作品,相信一个成熟的画家一年不会出几件精品的。你要问齐白石,他一生画了两万多幅作品,真正精品的东西恐怕连十幅都没有。不在于画多大长卷,多少条屏,不在于这个,关键是精不精。张大千也是一样,张大千的作品比齐白石还多,三万多幅作品,但是真正的精品很少,不会超过20件。像那些泼彩,泼完之后,勾两下,行,挺好,那叫自欺欺人!他是年纪大了,眼睛不行了,糖尿病,所以不可能再去认真地玩弄笔墨了,所以干脆就给你泼。所以我们对泼彩的艺术,再加上现在的艺术,我是不敢苟同的。当然你说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新水墨的精英,像刘丹、徐累他们。尤其是刘丹的作品,他是在跟古人对话,他的精神就是这样,画一个什么石头,然后一段长长的题跋,这个石头渊源是哪里,他能说出来。宋代的,元代的,或明代的,他能说出这渊源,他是在跟古人对话。而且刘丹绘画的笔墨精神,笔墨的功力还是很深的。

99艺术网:您自己有写字画画吗?

朱绍良:我有写字,画画没有。写毛笔字倒有,我也经常试图去画,但是现在我自己都觉得不行,不能再画,慢慢的来吧。

99艺术网:想什么时候能看看您的书法作品?

朱绍良:慢慢来,不好意思见人。如果你没有亲自去写东西,去画东西,你肯定对这个作品他的笔墨、功力到哪里,你是不知道的。

99艺术网:就没有深切地感受。

朱绍良:对,肯定是不行。尤其是写字,在写字的时候,你就要知道笔的浓淡、干湿,这个过程是很深刻的。当然不一定是画家、书法家就是一个鉴赏家,不一定。像齐白石大画家,他不是一个鉴赏家。那你说张葱玉,他书法当然是很好,他并不是一位大画家,可是他鉴赏能力却是第一位。黄宾虹倒是一位大画家,为什么看走眼好几幅画?有时候误入歧途,他认为“谁能画的了,我画不了,这东西就是假的”。因为古人绘画能力、书法能力比民国那些人,比我们现在任何一个人都强100倍,个个都是一个优秀的书法家、画家。你看项子京收藏,他是个商人,大家可能认为他就是有钱,他肯定不行。但是项子京的书法很好,他也能画,他画的也不错,只不过跟他那一时代的人相比差太远了。所以他很少去画,他觉得比不了这些人,比不了,所以就不要画。他有自知之明,不能去露脸。这就是项子京,其实项子京书画造诣也很高。

99艺术网:那您介入书画收藏这么多年,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朱绍良:我觉得我精神生活非常丰富,感觉到经常在和古人对话。另外,收藏的过程使我变成了一个富有的人,不是说财富,是文化方面的富有,逐步地正在变成一个在文化方面富有的人。如果你没有做到读万卷书,你不可能去很好的去做古代书画的研究,这是不可能的。你像民国时候那些大的收藏家,他们考证一件东西,非常偏的东西,我读了他们的一些文章之后,我就感觉到:如果这东西要是给我,我会不会想到有这个?那个时候还不像今天网络这么发达,图书馆这么兴旺,我可以到图书馆“啪”一检索全出来了,那个时候不是。这真是一页一页的去翻,古人非常能够耐得住性子,不像我们现代人这么浮躁,他能把所有的书一页一页的去翻阅,那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我们现在电脑一敲什么都出来了。

其实近现代的书画、瓷器杂项这些东西也不能说它们和青铜器、古代书画不能比,其实在文化方面补充了很多东西,只不过现在大家把这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大部分的人买这个都作为一种资产配置,作为一种投资,作为一种保值,还有作为一种附庸风雅,那就不好听了。因为大家都知道齐白石、张大千,所以我就买齐白石、张大千某年某月的好作品,然后去炫耀,“你看我这齐白石、张大千最好了”,这是一种附庸风雅。大部分人现在是作为投资保值。所以你跟搞近现代书画的这些人聊天的话,我估计说着说着就没词了,大家没什么好谈的了。

99艺术网:这个我明显有感觉到,就是搞古代书画收藏的跟搞近现代书画的,还有当代的,圈子不一样,每个圈子他们有自己的话题。

朱绍良:王季迁先生曾经做了一个很明确的阐释,他这个阐释非常精辟,非常到位。他当时用自己的一批作品,自己的画(王季迁画得很好),换来一幅作品。他自己的一批作品,就算当时一千美元一幅,今天我估计也就一万美元一幅,那些加起来可能也就是20万美元到头了。现在卖这些,我估计标准的四件作品,充其量也不会超过一个亿,所有的这批东西也就是一个多亿。可是他换来的这幅画如果今天拿到市场上这个价值谁能想象?一定是中国最贵的艺术品,如果今天拍卖,一定是最贵的艺术品,这就是王季迁先生做的一个诠释。当年张大千在北平办展览,在中山公园卖了六十七幅画,到琉璃厂买了四件古代书画作品,都是宋元的。结果这四件作品中的一件在1953年卖给中国政府两万美元,两万美元当时能买他六十多幅画。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卖给日本一幅古代书画200万美元,卖给大都会一幅将近50万美元。

你说哪个重要,我跟你举这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所以古代书画如果说从升值空间来讲,投资来讲,只要是你完全能够明白,理解这幅画,能够看懂它,这个升值空间是无限的。他们请我做讲座,我经常说的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级的博物馆在收藏艺术品的过程中,宋元书画他会重金来买,国家都会出钱买。你拿近现代去给国家,给故宫,你给他拿齐白石、张大千,你看他会花钱买吗?你捐赠差不多。你拿当代水墨也好,当代艺术也好,捐给故宫恐怕他都不要。“我没地儿放,我库房没地儿,对不起,不要”,肯定是这样。你把纽约今天晚上要拍的皿方罍,你说捐赠给湖南省博物馆,那还得给你发重金。你说你把朱铭的雕塑送给湖南省博物馆,他可能都考虑放哪儿的问题,放在什么位置的问题。所以说我们现在的收藏家,如果说你能够坚定信念,国家收什么,你来收什么,是不会走错路的,不会走弯路的,但前提是东西一定是真的。

【编辑:张长收】

编辑:张长收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