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表演 2010-08-24 13:57:06 来源:商业价值 作者:韩英钊 点击:
笔者从方力钧新著《像野狗一样生存》出发,对其创作历程进行阐释。她说,野狗最大的特征不仅仅是像方力钧所说的不需要家养,有精神上的独立性。更需要强大的觅食本领才能生存。不务正业、到处闲逛都是野狗的生存策略,它不过是在用一种低姿态、寻常人的眼睛观察社会,蓄积吼叫的力量。

从“盲流”到“旗帜”

 

1993年11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选中方力钧的作品《打哈欠的人》为封面,标题是《不只是一个哈欠,而是解救中国的吼叫》(Not Just a Yawn But the HOWL That Could Free China)。

 

世界震惊了。他们对于中国的印象,太多来自于官方宣传,突然出现的这种代表民间声音的形象,大大满足了西方世界的审美偏好和好奇心理。方力钧的画,开始被西方主流艺术市场认可,得到重要博物馆、画廊的收藏。

 

同样是这一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方力钧成为第一位被邀请参加展览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虽然采访时他一再强调,艺术历程中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但是人们还是忍不住要反复提起这一年——因为从此,他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旗帜性人物。

 

方力钧被评论界贴上了 “玩世写实主义”的标签,他所创造的一系列“光头泼皮”形象,成为这个潮流的一种经典语符,象征了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上半期中国普遍存在的无聊情绪和泼皮幽默的生存感觉。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1989年央美毕业后的方力钧拒绝体制,入住圆明园画家村,成为标准的“北漂”。就在1990年,他还因为没有工作单位,被认为有“盲流”倾向而被60年代艺术家的“新生代画展”拒之门外。当时学院派、体制内画家的反应是,如果“盲流”画家参展,他们就集体撤展。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钱,甚至没有食物,他不断搬迁。先是在圆明园与颐和园之间的一亩园工作室,后来搬到圆明园内养鸡场旁的一农家院落。为了筹措资金,曾经在西单租柜台卖服装,也曾经在北大、清华的宿舍贩卖明信片。

 

从遭遇歧视、生活困顿,到登上《时代》杂志封面,只有3年时间。很多人说方力钧幸运,他自己却说:“如果没有准备,幸运的不可能是我。”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