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篇 2011-05-28 10:58:10 来源:南都周刊 点击:
何多苓注定是一个“逆潮流而行的独行者”。诗人欧阳江河是何多苓多年的朋友,也是这次“士者如斯:何多苓展”的策展人,他觉得何多苓简直就是一个潮流的反叛者,多年来,一直是如此独特行事:“2007年,当大家都在画序列画的时候,他开始回头去画单幅作品。当大家画……

我们都被惯坏了

 

南都周刊:中国的绘画以写实为主,除了思维模式的影响,和绘画的接受史可有联系?

 

何多苓:我觉得有关系。中国现代艺术本来就滞后很多年。虽然“文革”以后,中国以十年当百年的速度在发展,但这种发展,还是很跳跃式的,没有涉及一些本质的东西。

 

这么些年来,关于艺术的讨论,同样如此,没有涉及中国艺术的本质,更多是挪用西方的概念和思维方式。有点因为要赶上西方的发展,所以要提高速度的意思。其实,西方是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绘画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加以改变时,就有很多未经消化的东西。只有等中国社会真正缓慢下来的时候,中国的绘画才可能会有新的面貌显现出来。

 

南都周刊:你的朋友、作家朱文说过“中国人要再过三十年才会注意到吃相的问题”。

 

何多苓:现在国际上评论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拜金的民族,好像西方在最拜金的时候也没到这个程度。现代艺术本来是要把艺术从神坛上拉下来,但中国当代艺术现在变成了一个圈子艺术,它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老百姓只是得到了一个判断艺术价值的尺度,那就是钱。

 

南都周刊:现在的中国也处在艺术商品化的过程中,你认为1990年代你在美国的经历是否有可作比较的地方?

 

何多苓:美国的艺术市场当时就非常正规,不管画廊、拍卖行都会有一套规则。中国现在还远不到这个水平,拍卖行炒作在美国那都算诈骗。

 

我现在倒觉得美国的艺术家过得更像一个艺术家,前两天我还看了个片子叫《温伯和阳光》(Quince Tree of theSun),讲一个西班牙画家加西亚·洛佩兹,是在世的一位非常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但他的生活状态比如今中国美术学院里的学生都不如。老头儿就一个人孤零零住在一个破房子里,为一棵树,也能去写生半年,我看着很受感动。

 

中国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在全世界可能是最好的,90年代我在美国的一些想法,现在想来可能是我在国内被惯坏了。当时刚到美国,一下子要沦落街头,感觉和呆在国内有巨大的反差,不能接受。如果当时在那里继续耗着,我作为一个独立艺术家的地位,也得不到承认,因为生活的压力是很现实的。

 

南都周刊:你曾坚持“和美术圈的交往降到最低限度”,而乐于和文人圈往来,如今呢?

 

何多苓:我很幸运身边能有一个文人圈子。我以前特别爱往南京跑,就是因为当时他们的圈子让我觉得特别舒服,虽然我的阅读量肯定赶不上他们,但有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现成的结论。

 

现在跟美术圈的交往密切了些,而文人圈的话题也改变了,做生意的都做生意去了,聚在一起也很少谈诗歌。但韩东给我的小说,我还是会在第一时间看完。
 

 


【编辑:汤志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