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画中的情欲和女模特 2012-03-21 09:40:00 来源:《顶层》杂志 作者:凡子 点击:
在常玉的画笔下,男人几乎没有入过他的法眼。就是他自己,也没画过一幅自画像,这在“就地取材”的艺术家里,是很罕见的。他几乎不审视自己的样子,一双训练有素的眼睛,永远顾盼在女人身上。

 

《马》油彩畫布 38×45.5cm

 

《马》油彩畫布 38×45.5cm

 

 

1920年,20岁的常玉正式赴法留学。

  

出国留学,于上世纪之初的中国,是新派的人要做的新事。像常玉这种充满浪漫艺术气质、有殷实家底又领受过艺术新风尚的人,出国简直是理所当然的事。

  

又有同时代的青年才俊徐悲鸿与蒋碧微在巴黎接应,去往法国的通途无一丝忧虑。

  

何况那个时候的巴黎,汇集多少后来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艺术家!林凤眠、潘玉良、庞薰琹、张道藩、刘海粟、王济远、张光宇、汪亚尘……都是最早留学海外的学生,这当中的大多数人,与到巴黎“勤工俭学”的常玉,极其稔熟,一帮人时不时搭帮生活,煮饭吃饭,亲密无间。

  

与此同时,文学界与学界的徐志摩、邵洵美、谢寿康、刘纪文等,也与常玉过从甚密。

  

彼时世界艺术之都的巴黎,艺术流派林立,不仅汇集东方艺术家群体,后来享誉世界的一些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大师如法国野兽派创始人之一的马蒂斯、立体主义创始人之一的勃拉克、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毕加索、瑞士雕塑大师贾科梅蒂、日本大画家藤田嗣治……与常玉也有往来,他们对于常玉的艺术思想与眼界的拓展,实是大有裨益。

  

翩翩青年常玉,初到法国时艺友队伍庞大,拥有最漂亮的大画室,真是一派意气风发。

  

留学之意,对如徐悲鸿这样真正勤工俭学的学子来说,就是抓紧一切时间与机会,如饥似渴地拚命练习作画、观名作、购画册、接受艺术新思想、比较东西方艺术与文化价值的相似与不同。

  

又有学成之后回国、为祖国的美术事业贡献微弱力量的蓬勃朝气与朦胧理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