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的现代——'85美术运动与现代主义式微
0条评论
2009-10-08 13:53:40 来源:99艺术网 吕澎
武平人 《浅红色调》 1986年 油画
在没有谁能够代表真理说话的时期,从1985年到1986年,中国的年轻艺术家们采取了组织团体的方式来推动自己的艺术。’85、’86现代艺术运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种艺术团体蜂拥而起。从1982年到1986年,全国各地一共成立了79个青年艺术群体,分布于中国版图的23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97次艺术活动(童滇)。
从1985年开始陆续创刊和改刊的《美术思潮》(湖北)、《中国美术报》(北京)、《画家》(湖南),以及积极介绍并组织讨论的《美术》(北京)和《江苏画刊》(南京)起了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应该说,在’85思潮中,批评界和理论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在此之前的麻木和迟钝,对艺术家们的创造和行为做出了较为敏锐的反应,尽管在面对这股新的潮流时人们的态度和评价都不一样,但是,这种反应以及之后的争论,都为艺术的发展制造了一种积极活跃的气氛。年轻批评家开始为现代艺术进行辩护。
针对新的艺术现象,批评家高名潞在《新潮美术运动与新文化价值》一文中,从“防御功能”、“建设功能”、“实现价值”、“精神功能性效用”等诸方面分析了群体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位批评家从文化心理和社会学角度的分析是详尽而可信的。但是,他并没有解释一种最为突出的矛盾现象:在’85思潮中,人的解放和个性的树立是人们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艺术家们毫无二致地宣布自己的艺术完全是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或思想的表现。然而,正是这些宣扬个性的人们,又都匆匆忙忙地结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团体,把自己的独特个性“集中”到一些统一的旗帜下。
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