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的现代——'85美术运动与现代主义式微
0条评论
2009-10-08 13:53:40 来源:99艺术网 吕澎
张骏 《1976年4月5日》 1985年 版画 118×88cm
存在主义学说把“自我意识”提高到一个高度,强调了人的主动性,迫使人类在社会现实中完善自己,也完善社会,推动人类及社会的发展。存在主义和老子学说虽然不一样,甚至相差甚远,但它们还是有一个共同点,即人自身的作用,用人自身的力量完善人自身……
李贵君(1964— )的《140画室》被认为是“一幅对话式的作品”(马原[1953— ]),而事实上,这幅画回避“对话”。画中的三个人并没有一种情绪的呼应和文学的联系,他们与观众也毫无关系,我们感受到的这是一个冷漠的“画室”,“作画”与“阅读”仿佛发生在两个空间领域。这件作品的重要性同样不在它的形式和技巧上,而在于它所传达出来的一种冷漠的情绪。
在“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上,除了前面三件作品,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具有特点的作品,如张骏(1954— )的《1976年4月5日》、刘谦(1959— )的《小巷》、周春芽的《若尔盖的春天》、俞晓夫(1950— )的《孩子们安慰毕加索的鸽子》。这个时候,有的批评家在运用贝尔(Clive Bell,1881—1964)的“有意味的形式”和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1895—1982)的符号美学对艺术现象进行分析时,为了强调风格的历史,避免庸俗社会学的嫌疑,有意抛弃了作品形式或风格产生的深层原因。可是一旦我们去深究中国艺术家作品中的“意味”、“情感”或“观念”时,作品中就肯定有一种具有批判性的意识或观念在决定着“意味”、“情感”或“观念”。
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