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 《混沌》 1983年 油画
在若干反驳文章中,对“穷途末日”论的批评是从对传统问题的分析着手的,发表在《江苏画刊》1986年第5期上侗瘘(1919—1989)的文章《从〈当代中国画之我见〉说开去》在众多的反驳文章中具有典型意义,在对几十年“我国美术教育失败了,美术史论教育失败了”的现象做出痛心疾首的陈述之后,作者认为:“要求中国画像西方一会儿抽象主义,一会儿照相写实主义那样的大翻筋斗或耍大套魔术是不可能的,应该正视一下我们中华民族全部美的历程和我们的民族精神。对中国画抱全盘否定,甚至抱怨十七八代祖宗的那种虚无主义,不过是被西风吹昏了头脑的浅薄无知,或者竟是存心不良。”紧接着,他还指出“外国的乌七八糟思潮,与中国绘画本身发展前途,并无密切的必然性联系”。这位作者不仅坚持“越具民族特色,就越有世界意义”的观点,并且在文章的结尾处干脆明了地说:“与其贩卖洋货的创新,不如推销国货的保守。”
以“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哲学概念为基础的万青力(1945— )的文章(《美术研究》1986年第2期上的《也谈当代中国画》),在针对李小山中国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与时代妥协的口号”和“一条永远无用的真理”(李小山的另一篇文章《中国画存在的前提》)这一观点时,指出只有继承才有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否定一切,将失掉一切;破坏之后,将是一片荒芜”。
除了大量的商榷文章发表外,《江苏画刊》还分别于1985年7月和1986年3月组织了两次关于中国画传统问题的讨论会,在这两次会上,许多批评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达了与中国画“穷途末日”论不同的观点。李小山的文章发表之后,许多中国画和传统问题的文章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李文言语的刺激和影响,李文所造成的学术讨论空气是空前的,以致有“中国画的第三次大论战”之说。由李文引发的中国画的界定问题也成了批评家和艺术家们讨论的重点。为了强调中国画的生命力,卢辅圣(1949— )与江宏还撰文提出“创造‘现代中国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