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艺术品的商业历程:出国转一圈价值倍增
0条评论 2013-07-19 08:58:35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作者:张晶 许悦 王清

画廊拍卖行的商人们对他们的金融界客户名单讳莫如深。尽管银行作为机构买入艺术品,以及成立艺术专项基金早已不是新鲜事,但点名依然是这个圈子的禁忌。未经证实的消息称,民生银行曾买入一幅张大千的作品─2012年,张大千以2.87亿美元的成交额成为全球拍卖排名第二的艺术家,仅次于安迪·沃霍尔,略高于毕加索。

画家李月领的6幅作品分别挂在渣打银行伦敦分行、新加坡分行和香港分行的墙上。他以善于捕捉幼童的表情着称,作品市场价格在10万至20万之间。这样的作品未必是为了彰显机构实力,更重要的是向客户显示品味,当然,也是一种投资。

金融机构在全球艺术品的培育和发展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2008年破产的雷曼兄弟集团曾购入大量艺术品。摩根大通在纽约总部的办公楼内,藏品处处都是。而瑞银集团在解散它的艺术收藏团队之前,藏品规模已达5万件,可媲美大多数美术馆。就在雷曼兄弟破产的第二天,对冲基金经理斯蒂芬·科恩(Steven Cohen)以1200万美元购入了当代艺术史上最具新闻性的一件作品: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制作的一条泡在福尔马林里的鲨鱼标本,取名《生者心目中无谓之死亡恐惧(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中国的金融机构正在向外资银行看齐,成为艺术品的重要消费者。除此以外,从事对冲基金、保险、投资的高级管理人员正和博物馆策展人、画商、艺术家一起出现在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来系统学习艺术的门类和流行趋势的,这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艺术品投资在中国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2010年,中国首度问鼎全球艺术品拍卖的龙头位置,到了2012年,艺术品交易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1.3%。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规模高达50.7亿美元,相当于法国十年拍卖收入的总和。

中国资金的大量涌入,让欧美画廊和拍卖行们都急于收集一两件来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苏富比[微博]亚洲当代艺术部门主管林家如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在2011年的尤伦斯拍卖专场,中国内地的买家占比达到50%。林的部门成立于2004年,当时,亚洲买家的整体比例不过20%。

“变化发生得太快了。”在艺术家张晓刚看来,几年之间,中国的当代艺术既经历了价格的过山车之旅,也更深地卷入到画廊、拍卖行、展览、艺术品经纪人等构成的全球交易链中。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