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艺术品的商业历程:出国转一圈价值倍增
0条评论 2013-07-19 08:58:35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作者:张晶 许悦 王清

不可回避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大最显着的一个“中国元素”是它迅速崛起的经济。

2011年,佳士得在纽约和伦敦都任命了中方销售代表,以发展新的亚洲客户,并希望通过这项举措,与其在中国内地和亚洲其它地区的最重要的私人收藏家搞好关系。佳士得不久前宣布成立中国首家独资国际艺术品拍卖行,拟于2013年秋季在上海举行拍卖。这一举措是佳士得247年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威尼斯双年展中来自中国的艺术工作者将近2000人,中国平行展数量约占总量的1/3。最初中国馆的内部空间是有44个大油罐,把空间完全占满了。意大利政府一度因为这些油罐是上百年的文物不愿拆除,但如上的大场面令对方最终妥协,不过要求中国政府必须承诺租用五年以上。

双年展平行展的一些陈旧的话语和表现方式招致了强烈的批评之声─来自四川的艺术家王林为展览写的前言是28个字,“艺术使中国不再是世界的威胁,请听听来自中国艺术家真实的声音。”

中国元素当然是艺术家们创作的天经地义潜移默化的东西,但如果把它当成供求关系,那就很难称为是艺术创作。艺术成为批量生产的商品,艺术家成为商标。这或许也是张晓刚显得有点愤世嫉俗的原因。

赵力显然更在意供求关系的匹配。作为中央美院的副教授、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负责人,他今年夏天组织了一个15人的团专程去欧洲进行一趟“艺术之旅”,了解威尼斯双年展中流行的作品和巴塞尔博览会中交易的作品。这个团中的新兴藏家,大多从事金融、投资和基金管理。“他们兴趣浓厚,但是对艺术本身认知不足,没有整体和完整的认识。”赵力说。

而王春辰强调艺术品的意义和价值,只是他显得比较圆滑:一些作品的创作灵感本身可能就是商业化的结果。这个中央美院的副教授向媒体强调,人们应该以更宽容的态度看待中国当代艺术。“我希望用7个人说明一个事实和现象:今天艺术家创造的艺术是丰富的、多样的和矛盾的。在一个艺术展览,可以把任何的东西拿来,只要有理由,说明一个问题,就可以放在展览上。”

对于当代艺术品的定价的争论和“什么是当代艺术”这个问题本身的争论一样激烈。从全球的角度而言,当代艺术品备受瞩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间更久的艺术品绝大部分已经被美术馆、博物馆作为永久馆藏,不再在市场上流通。就好像《蒙娜丽莎》之于巴黎卢浮宫,重要的馆藏不仅说明美术馆的地位,也是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

但就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言,一个尚不完整的体系加剧了艺术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在赵力看来,中国好的画廊太少,因此拍卖行过于强势,令整个市场失衡。“美术馆是支持系统,画廊用于培养艺术家,拍卖行最晚介入。”他分析说,“国际上画廊和拍卖行的市场就是一比一的关系,但是中国现在美术馆对市场的影响力比较弱,而且画廊和拍卖行一比三,拍卖行比较强势,造成商业化很强,行情忽高忽低。”

位于香港西九龙的M+博物馆期待成为支持性的“美术馆”,给当代艺术品一个安身之所。它被评价为可以成为东方的泰特现代美术馆。高级策划人皮力认为,中产阶级缺位,那些出手阔绰的寡头购买者对市场影响过于强大,是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过高的关键原因。“国外的艺术品价格可以保证大批中产阶级进入到市场里来。但是中国中产阶级的趣味没有引入,艺术市场门槛很高,是个寡头的市场,基本的制度都没有,别人怀疑你的拍卖价格很正常,就像上市公司被人怀疑年报和财务状况一样。”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