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艺术品的商业历程:出国转一圈价值倍增
0条评论 2013-07-19 08:58:35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作者:张晶 许悦 王清

中国艺术品投资者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以上种种缺失。

尤洋是少有的一个我们的采访对象中今年没有去威尼斯的艺术从业者。他工作的尤伦斯艺术中心是中国目前最活跃的非盈利艺术机构之一。它并不代理艺术家的作品,也不介入任何艺术品交易。它最早由比利时藏家尤伦斯夫妇于2007年成立,先后举办过《占卜者之屋:黄永砯回顾展》和《杜尚在中国》等诸多有影响力的展览。尤洋并不认为他缺席的这个双年展正在衰落。他只是太忙了,在他看来,这一年虽然中国馆与以往相比大有不同,但真正的变化依然是参展的艺术家和藏家都变得更多。

资本作为艺术投资和赞助者力量越来越强大。双年展的平行展需要自掏腰包,通常一个画廊并不能完全负担得起这些费用,而多要寻求赞助者的帮助。今年最大规模的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耗资达到2000万。

在尤洋看来,自己花钱做一个平行展,无论国际还是中国的艺术圈都不会认可,但一些刚进入艺术收藏界的人对此不太了解,看看艺术家的履历上赫然写着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可能就有明显加分。

如果我们把这种刚刚迸发出来的热情先放在一边,近年威尼斯双年展式微的评论其实不绝于耳。衰落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更为商业化的巴塞尔,而是多种多样的交易形式和信息获得方式。互联网更方便那些并非藏家、而只是偶尔关注一下艺术品的人获得想要的信息,而其它双年展的兴起也提供了更多选择,加之意大利深陷经济泥潭,这一切令它的地位受到影响。

“中国人可能太爱威尼斯了,威尼斯未必爱我们。”郑好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是中国最知名的藏家之一。

郑好正式的身份是万和控股董事长,他还建立了自己的私人美术馆昊美术馆。二十年间,其中藏有张晓刚、陈逸飞、周春芽等人包括绘画在内的2000多件艺术品。昊美术馆也是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赞助者之一。对于不放在美术馆里的作品,他会选择放在旗下酒店里,作为商业地产增值的一部分。

“当代艺术就是流行歌曲,要表现现实,”郑好说,“对它可以迎合,也可以批判。”他觉得自己是少有的跨界懂行的人。他认为对于一个艺术家的评价,关键在于,“是不是得到了所有的承认”。这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包括美术馆、拍卖行、博览会和藏家。

而另一个着名藏家梁勤认为,部分艺术品过高的市场定价只是市场炒作的方式,和艺术家本人无关。他劝说自己画廊支持的艺术家会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定价,这其中包括同龄艺术家的平均价格,技巧的成熟度和表现力,以及是否参加过相应的美术馆展览、是否参加过拍卖。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