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艺术品的商业历程:出国转一圈价值倍增
0条评论 2013-07-19 08:58:35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作者:张晶 许悦 王清

他承认,当代艺术,还是市场说了算。

张晓刚还是会担忧,真正的藏家和炒家分不清,艺术家为资本还是为艺术创作分辨不清。2012年,“占领华尔街”运动中的Arts & Labor组织还向即将举办双年展的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发去一封公开信,言辞尖锐地指出双年展已沦为一种“以艺术工作者的劳动为代价,从而为收藏家、受托人以及企业家带去利益”的体系。

一些人会将中国对于当代艺术的追捧和1980年代日本人对印象派艺术的狂热加以比较,纽约佩斯画廊总裁马克·格雷姆彻也曾对《纽约时报》表示,“当时,日本希望通过开放和经济地位的上升,从世界上获得宝贵财富,艺术品只是其中之一─多收获一些莫奈和毕加索,杂七杂八什么都多收获一些。”

张晓刚记得,北京企业家刘兰在2003年花了3万美元购入了他的一幅《记忆与失忆》。 2008年,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画廊之一佩斯开始代理自己的作品。随着他的作品频繁出现在瑞士巴塞尔、英国伦敦的弗里兹博览会(Frieze Art)或是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等等交易会上,他的作品越来越贵。

这样的交易会就好像艺术品购物中心,艺术的气息大大让位于展销会的商业气氛。受画商重视的大客户可以优先进场挑选艺术品,而画商也会拿出最着名的作品来招徕潜在买家,哪怕这个作品并不出售。

我们可以快速回忆一下上面提及的所有流程:有这样一幅画,它可能诞生于20年前,创作它的艺术家还不被承认,这时候有个人像雪中送炭一样,花了几千元或者几万元买下这幅作品。

然后这幅画往二级市场转移。在某个画廊的支持下,它出现在国际知名的展会上销售,几十万参会者都见过它、讨论过它,然后它在某一天进入了知名拍卖行。运气足够好的话,这次交易可能会创造一个不菲的价值,它伴随着专业解读,一起进入新贵们或者金融机构或者某个专业藏家的囊中,被挂在墙上,完成了一轮全球化的旅程,当然,也是一个完全商业化的过程。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