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时期:英雄与英雄交会的时刻
关键词:褐色、肌理、藏族、写生、合而不同
一九七六年毛泽东离世,四人帮被捕,文化大革命结束。一九七七年邓小平执政,大学高考制度恢复,周春芽就考上了四川美院,同一届考上的有罗中立、张晓刚、程丛林、何多苓、高小华等等,此时,书写整个中国当代美术史的众多英雄人物们,就在这时势与历史的结点上交会了。而今日被公认对于“色彩”的运用才气纵横,自由恣情而变幻精妙,几无人可与比肩的周春芽,当时却是因为色彩考试没考好而被分配到版画专业,这无疑是显现了当时的学院标准,形成一个历史上今昔对比的有趣反差。不过这时,他已经可以透过学校图书馆里玻璃桌中每天翻面一页的画册,开始认识到法国写实主义、印象派等欧洲的艺术家。这项学校提供珍贵资源的影响力,出现在周春芽,以及张晓刚……许多四川美院艺术家的重要回忆纪录中。虽然被分配的是版画专业,但这段时期除了版画之外,周春芽更大量的创作还是油画。
一九八○年起,此时由高小华、程丛林、乃至之后的罗中立,几个四川美院在学青年画家所领衔的“伤痕美术”鹊起,中国美术史由这些人打前锋,开启了一个本质上其实是革命性的、全新的时代。这一年周春芽第一次走访了四川省的藏族地区红原县,这是中国共产党红军在三十年代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历史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一方面以四川美院领军的伤痕美术、乡土美术正如火如荼,但另一方面,应该被卷在这洪流中的周春芽,他所关注的焦点却跟这些大历史命题完全没有关系,表面上也是画纯朴的民族语乡土山河,但真正吸引他的并不是那些再度被政治正确化的宏大议题,真正吸引他兴致高昂地一去再去、一画再画的,其实是藏人饱吮阳光与自然风霜所以褐红发亮的肤色、那些充满了生命表情、纹理与个性的面庞容貌、以藏人色彩浓郁的服装……藏区所有结合了人文与地文的,鲜艳而魅丽的大块色彩,以及充满生命强度与韧性的质地。延伸自土地与生命,温暖而能量充满的“褐色”是他这个时期最爱的颜色,来年他生了个女儿小名就叫褐褐,同时周春芽发表了他最早一件知名的作品《剪羊毛》,一九八一年,另一件作品《藏族新一代》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同时《美术》杂志也刊登了他的毕业创作木刻组画《人生的一》,周春芽在中国当代画坛正式开始崭露了他与同侪众人合而不同的独殊性。
往后许多年之间,他不断不断地回到藏区,写生画画。
编辑:田茜
如需使用请拨打合作电话:010-513740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