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般的生活,彩虹般的生命——谈周春芽的艺术
0条评论 2013-08-02 17:43:21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胡永芬

一山石一穹宇:山石与山水绘画的新典型

关键词:色彩、传统、假山、风景、山水、花鸟、太湖石

一九九二年,与台湾的北庄艺术签下长期的经纪约,透过北庄艺术在台湾杂志上长达十余年,每个月在固定版位元刊登作品的方式,周春芽成为对于台湾而言最为熟悉的中国当代画家,“与台湾结下了很深的缘分。”周春芽充满了感情地说。

同一年,周春芽开启了他以中国园林中的(假)“山石”为体裁的系列创作,从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六年,除了自传统园林假山石与花鸟画(比如《垂下的树干》、《石头系列——石头、树、鸟》、《柔软的石头》等等作品)演绎实验发展出来的一系列油画,周春芽还挪借了写意、写生、水墨画的山水、以及表现主义的风格,创作了许多风景画,比如“石头”系列、“青石”系列、“红石”系列(图2.29.4)、“风景(山水)”系列等等,这些都是以成都周边他最熟悉、充满了感情的野地景色为本,雅安上里、巴朗山、龙泉湖……在周春芽的画笔下不断出现。这些将近二十年前的作品,至今看来仍然是充满了前卫的刺激性与新鲜的感动力。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一种极为生动的文化信息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物质文化跟精神文化双重的体现,与中国文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园林艺术中所经营的所有细节中,“假山石”可说是最为具体而微的浓缩精典,最主要的意象与精神力象征,是一沙一宇宙的放大,是群山穹宇、天地世界的微缩,因此成为中国文人画中一个永恒的体裁。但是周春芽的“山石”系列,并未拘于文人气韵的情境而已,他更有兴趣的似乎是在浑然山石中,透过对于质地、肌理、结构的瞬间精准掌握,描绘、挖掘出这种宛如有机生命的内在精魄,成就属于周春芽所独有的美感特征。

其中一幅一九九二年作品《山石图》,也是他这一系列最开端的作品之一,可以说是集合了周春芽这个时期最重要的领悟与能力之下,极具原创性的精采之作。从这件作品即知,他在吸纳融会了中西之后,并未陷入腐儒的困惑--耽溺胶着于试图处理什么“中西合璧”、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那一套--他一下就跳过这个槛,天才无碍地,一切皆为春芽所用。

《山石图》不只显露了周春芽内化活用的艺术思辩能力,也显现了他在“色彩”与“造型”两方面超越的才份——瑰灿神妙的用色、淋漓奇异而又能量充满的静物造型,这些可贵的特质,周春芽一直到今日,仍然带有激情地善用它。

回顾自己在艺术思维上走过的路,周春芽发现:“我不知不觉竟由‘崇洋’而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维护者和吸取者,坚信中国艺术家只有不断从中国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才能形成有别于国外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因为我们传统中那种神秘、敏感的东西是西方人所没有的,这种认识对我的绘画个性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透过这段艺术家自述,看《石头系列-石头、树、鸟》、《垂下的树干》、《柔软的石头》这几件九○年代初的作品,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中国山水、花鸟传统绘画的审美对周春芽造成了多么关键的影响,而经由这审美趣味的浸染哺养之后,周春芽又是如何地超越而拓展了他更为广阔的表现手法之范域。

《石头系列——雅安二号》则是周春芽一九九四年获选批评家提名展的名作,这批异色山石的作品出现,不只是标示着周春芽已有自信可以更为放纵恣情伸展张扬一己的艺术个性,也让中国艺评界深感震撼与赞叹。

这一“红石”(图2.29.7)系列与同时期“青石”系列的创作,虽然是对于野兽派以来舍弃客观的自然色彩,而采取主观心象表现色彩的现代主义概念之承接,但因为周春芽有意地挑选了中国山水图式里最常使用的“山石”意象,直接从传统文化精神与绘画图式中切出,这小小的,却是前所未有的“越界”一步,遂造成了广泛的影响与讨论--原本具象或写意,墨色或青绿的山石,原来也可以画得如此抽象而激情,血色而贲张。

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周春芽借着表现主义的笔触堆栈出肌理质感,运用水墨书写性的流动与速度展现力度,同时将两种方式在画面上交互使用着,再以戏剧化的明暗来增强空间与对象的量感,以及动态的暗示。将此视为一山石绘画典型的开发亦不为过。

接续“假山石”的华彩,在二○○○年前后,周春芽从园林造景中更具有戏剧感与瑰异诡谲之生命意象的“太湖石”身上,再度发挥新诠了一次,除了更为酣畅快意、恣情淋漓、浑厚丰富的巨大石块占据大部分画面,成为中央视点唯一主体的构图之外,原本矫揉的太湖石却被他画得既神秘优雅又兼有奔放的野趣,更奇特的是他在石头上添加了一些不明流淌的血色汁液,像是受创的伤口,却更具有暴力或是原始情欲溢出漫流的强烈暗示性与象征性,让原本与传统连结紧密的、严重象征着文人雅趣的“太湖石”,被周春芽创造出强烈的冲突性,非常非常刺激。

一九九九年开始的“太湖石”系列,或许可以被标识为周春芽自此以后越来越大篇幅处理“情欲”、“情色”议题的滥觞。

编辑:田茜

声明:该文章为99艺术网原创文章,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需使用请拨打合作电话:010-51374001-807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