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寻找刺激——周春芽访谈
0条评论 2013-08-02 17:27:5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王琦

图2.26.5a  周春芽上海工作室

图2.26.5a  周春芽上海工作室

桃花浅深处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桃花》 (唐)元稹

我始终觉得性是非常美好的,它的确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作品的表现。

周春芽的“黑根”死在1999年,因为悲伤停滞了一年半后,周春芽开始用抽象笔法重新激活“绿狗”的生命,此时它似乎已跳脱出自身的物理意义,某种更为强烈的欲望力量从画家的潜意识蔓延至它,在之后的“桃花”中我们再次看见这种欲望,盛放与死亡,它们正是欲望的一体两面。

因此一切都那么容易理解,我们甚至轻易地从画面的色彩中看见了自己内心里的情欲,正如杜尚所说的,“因为它是一种真正具有世界性的事,是每一个人都理解的事”。也因此,周春芽认为“溃烂之处,艳若桃李”是对他作品的最高评价。“正是极端的主观性、偏见和真正的个人癖好才帮助艺术摆脱了俗套。”在此,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的这个句子足以解释周作品中“对象”被“表现”所赋予的魅力。

有人说理性的思考就是死亡的练习,但在周春芽的创作里,本能显然是更重要的源头,所以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他的作品已经历了山石、绿狗、桃花三个重要阶段,而每次都如同他的名字“春芽”,始终在孕育新的激情。这种本能就像诗歌中的缪斯,但在这里,缪斯不再是那个难以捕捉的古老的女神,生活、旅行、爱情、婚姻与性,周春芽在它们之间寻找刺激的体验,下笔时它们便成了崭新的瞬间。当然欲望也像季节更迭,“一两年后你再看我的画也许又不一样了”,周春芽仍在寻找新的刺激,但无论它们是什么,我相信都来自于他意识深处那个抽象的缪斯的分娩。

记者:1977年你考四川美院的时候因为用色“不合常规”没考上油画班,怎样的“不合常规”?

周春芽(以下简称周):其实考美院之前我的色彩非常好,但是那次考试考的是素描和创作,虽然创作是用色彩表现,但是是命题的,具体题目我忘了,只记得是一个政治方面的题材,我是最讨厌命题的,所以当时我的素描得了“甲”,而创作被打了一个“乙”,他们可能觉得我素描好就把我划分到版画班去了。其实现在想来觉得幸好当时没上油画班,进了版画班后还是经常自己画油画,但是因为没接受过正规的、传统的油画技法训练,那时没有立体感、空间感这样的概念,创作反而更自由点,不见得是个坏事。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