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1980—1990年中国当代艺术”——叶永青访谈
0条评论 2013-08-09 14:01:2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新具像及西南艺术研究群体

叶:当时毛旭辉回来以后特别想组织大家一起。高名潞给他写一封信说要找成肖玉,他不认识成肖玉,就开始问我;张晓刚也说:“如果要做这样的活动,你应该把叶帅拉回来,因为他比较了解这些事情。”我算是活动范围大一点的,我也知道部分成都、贵阳的艺术家,因为我就在四川美院,而且经常回昆明。大家一起在大毛那儿开会时,我就给成肖玉写了一封信,说我们要做一个西南艺术研究群体。我记得当时成肖玉特别激动,回信写道:“我等安居隅角(就是我们在一个小的角落里已经快被人忘记了),不知世人之险恶也……”“八五新潮”的东西已经轰轰烈烈的在全国各个地方兴起。这时候已经是1986年了,我记得当时我回到昆明的原因是我老婆怀孕了,要生孩子,我每天在昆明等女儿出生。

当时有另外一份杂志《美术思潮》,这是彭德和祝斌办的。祝斌当时给我约稿,写西南和四川绘画的变化。我开始一边写作这篇文章,一边准备西南艺术研究群体的展览。我觉得所谓的“艺术群体”其实就是一个小城市里几个文艺青年和他们的女朋友们为自己无望无助的人生的自救行为。这些活动到今天却变成了在历史上和时间上的一个节点。但是当时就是这样,西南艺术研究群体,因为联系了另外的资源和人群,把影响和范围扩大了。

我当时从四川美院带了许多幻灯片,有后来出名和不出名的一些学生的作品,在此之前四川美院当时已经产生了自选作品展览,这是由我任教的教育系学生创立的模式,院长说每年可以有几天把陈列馆开放给学生,学生可以自己去展览,不用审查,这段时间四川美院就出现了很多非常活跃的作品,这些作品很多都是我当时的学生做的,也有学劳申伯的波普,把皮鞋挂起来展览。我拿了很多这样的幻灯片去云南,成肖玉又给了我一些贵州的幻灯片,我又从成都找了一些,再加上大毛他们在昆明的这几个人,从各个地方凑了100多张幻灯片。大毛找他哥哥找到一点钱,我们就在云南省图书馆做一次“新具像”幻灯资料展览。我记得那天非常热闹,整个昆明的文艺青年都来。当时没办法展览原作,于是我们先开一个研讨会,给大家放幻灯。会上大毛放了一些昆明艺术的幻灯片,我放了一些我带去的幻灯片。我记得时间比较长,因为我带的幻灯片太多了。放完了以后大家宣读论文,每个人慷慨激昂地宣读了很多对艺术的想法。然后每个人都为过去作品的照片配上一些自己艺术的观念和想法,做成一本图录。复印了很多,大家可以取走。

我记得当时我们几个人在大毛家的板凳上一人凑了一句,凑了前言,办了个幻灯资料展。那个展览导致了和另一帮在昆明的文学青年化剑为梨之前,我们和那帮文学青年有一些接触,但是两边总势不两立互不买账。他们其中有一个诗人叫于坚,还有后来拍电影的吴文光。这一堆文学青年特别不喜欢画家,因为当时这些画家显得更风流一点,有漂亮的女朋友,尤其于坚认为这些人装出一种艺术家的风度骗女孩。

那天带有一点戏剧性:研讨会放了幻灯,开始研讨,于坚站起来对我们这帮人大加赞赏,当时这出乎我们的意料。结果大家一下子冰释前嫌,在这个城市里一起喝酒。那个年代每天都有很冲动、很激动的一些东西。做这种东西后来就变成了西南的传统,延续下来了。

其实“八五美术新潮”的时候没有一个原作的展览,全部是资料、幻灯、印刷品,其实更多的是想法的交换,真正的画面不是特别重要。我在医院里等我女儿出生,一边在写一个总结性的文章,写得很长,有1万多字,写的是《西南艺术群体的自然意识》,想说明我们有别于“北方艺术群体”、“池社”、“厦门达达”。后来高名潞、周彦他们写“八五”美术史,说写到西南这部分(由舒群、周彦执笔)的时候,看了我那篇文章一下子就觉得特别好写。

四川美院那时候开始有年轻学生的群体,有自选作品展览。“新具像”展览办完了之后,把很多这些艺术家都带进来了。第一次展览成功以后,大家觉得应该继续以幻灯展的形式到处办“新具像”展览,张晓刚就负责在四川美院继续办,我当时在昆明照顾孩子,没回去;张隆就在上海找了一个场合。张晓刚那时候和学校的关系特别紧张,他在四川美院已经把“新具像”都布置好了,找了一些重庆的诗歌和别的行业的人参加这个展览,包括张枣这样的一些青年,也包括四川美院的学生,但最后展览没办成,好像要连夜关掉。从那时候开始,张晓刚对四川美院感到特别不舒服,而且四川美院也把我和张晓刚当做跟学校不太协调的人,可能跟传统反差很大,官方觉得这两个人要不得,在各种事情上压制我们。

但在学生中我们有特别大的影响。其实后来想一下,所有的想做艺术的年轻人都会想办法向我们靠拢。稍微跟我们熟一点的人,到今天都变成了我们都知道的艺术家。1986年四川美术学院办了两个展览,一个是师范系学生办的“六月画展”,有何森、陈文波、杜峡,他们受我们和“八五美术新潮”的影响,所以展览跟现代派有关系;另外一帮学生是郭伟、沈晓彤、忻海洲、张频,他们几个人也办了一个展览。那时候这些学生跟我接触比较多一点,我当时看到这些学生的展览特别激动。我记得我给栗宪庭和张晓刚各写过一封很长的信,说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艺术,因为新生代创作的感觉最早是出现在四川美院,那是1987年,那时候还没有刘小东、方力钧他们。当时郭伟、沈晓彤他们开始画自己身边的朋友、同学,还有画自画像。我看了特别激动,因为对这种东西特别敏感,而且一直在宣传这些。

我和晓刚还是在原来的状态,生活很困难,而且当时整个社会也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身边的很多同学、朋友向主流价值观靠拢,都开始变成生意人,有的人开始出国,过去四川画派的风格已经转化为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