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开笔墨——沈爱其“生生者生”研讨会
0条评论 2013-11-28 16:26:1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王端廷王端廷:作品是非常流畅的,是有一团不散的气,气有很强的凝聚力,给你很强的冲击力

The works of Shen Aiqi are ease and grace . I am impacted after I focus on my attentions to the attractions of the fine arts brush ink paintings of Shen Aiqi

我们这些人因为都是一个学术共同体的,我们看问题很多角度和层次是相同的,意味着我们在这样的研讨会发言越靠前越好,后面的话都让前面的人说了,我想说的是刚才贾老师把我想说的话说了一部分(笑)。我赶紧要抢着说(笑)。

中国当代艺术有两条脉络:一个是从传统向当代转换这么一条或者说是国画;一个是学油画,学习西方,从本土化的这么一条路子。应该说如果从群体来讲画国画的人是一个更大的群体。实际从传统到当代转换或者从西方的本土化或者学习西方这个文脉,两个也不是决然分开的,因为在中国当下没有一个纯粹的中国艺术家,在当下全球化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中国艺术家不受到国际文化的影响,同时一个中国画家也很难做到一个纯粹的西画的创作,这两个是各有侧重的。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沈爱其先生的创作是从中国传统进行当代转换的一个艺术家,他的文脉是来自中国传统的。今天还缺少一个批评家,应该让程孝信先生来,他一直“研究文脉中国”,可以说沈爱其先生也是文脉中国这一条脉络中的一个个案。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到当代转化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有很多人在进行探索,但是发现传统,我们之所以形成一个概念叫“水墨”、“实验水墨”、“都市水墨”、“新水墨”等等都是叫水墨,但是中国画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笔墨”。我们发现水墨这一块抛弃了或者是把笔搁置起来,水墨领域里头太多的人做的是泼墨这样的一种探索。但是我觉得沈爱其先生的突出之处就是坚守着“笔”,他对笔的一种坚守。对于中国画来讲可能笔甚至是比墨更重要的一个概念,我甚至认为一个艺术家的个性不是体现在墨上,而是体现在他的笔上,现在心理学告诉我们笔迹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因而有笔迹学艺术,所以笔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体现艺术家个性、心理、气质一个重要的媒介。如果只有墨没有笔,画是没有骨的,没有骨是立不起来的,如果是泼墨就会发现泼墨是发散的,是瘫软的,很难形成一个刚才贾老师说的气势的东西,我也想强调沈爱其先生的画一个独特的东西就是“气势”,这个气势恰恰来自他的笔,不是很多泼墨艺术家的泼墨,笔在他这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的笔,中国过去叫笔不叫线,线是笔的一个结果,笔是运动过程的结果,但是有线,就是他的画里有方向,如果没有笔、没有线是没有方向的,它是发散的,形成不了一个所谓的“气势”。沈爱其先生的作品里边是通过他的笔、气势体现的。

另外沈爱其先生强调一个“态”这是很重要的概念,我们现在受西方绘画、语言和观念的影响我们强调“形”,“态”恰恰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或者中国绘画里头非常重视的一个概念。“态”是跟人的心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绘画不是一种形,是一种“态”,形是可以度量的,“态”是无法衡量的,他的这个东西,他的气势等是不可以量化的,这个也是每个观者看到他的画感到这些东西很难说出来,这个东西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就是他的多样的角度,“态”是很重要的概念,也是他绘画的表现形态。

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特别是波洛克对中国抽象绘画、水墨抽象起到很大的一种影响,但是我觉得沈爱其先生的画里头跟波洛克没有什么关系,他这个里头可以看出来有某种相似之处,但是他这个里头的线条是有控制的,波洛克的线是追求无意识的精神主义,但是沈爱其先生的线和笔是在他的严格控制之下,不是一种西方式的,他是奔放的,但不是西方式的无意识,所以还是体现了一种很中国传统的当代转换,有中国文化修养的,包括笔墨修养的一个画家,他所做的一个当代转换的一种样式。

沈爱其先生有一些概念非常有意思,除了“态”还有“笔墨流、颜色海”,他的《前言》里边,他希望通过笔墨奔放的流淌和色彩,他的画里还有一种概念就是“场域感”,当然场域是西方绘画概念,是中国传统绘画没有的,但是他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头增加了“场域”的概念,他自己既在场域中,又把观众带到场域里头来,这样的一种创作也是中国传统所没有的,是他的一个创造。

我们注意到他的画册里,他的画风格是多样的,他有一种小的,比如说是65页的《清泉在那边》的作品不是线条是小的短粗的笔触形成的画面,还有一种空间的感觉,给人整个的意象是宁静,更多的是像这种用奔放的线条,152页《狂风天曲》的作品,我个人比较喜欢他用绵延不觉的线而且是纯黑白的作品,像画册中的很多作品是非常流畅的,是有一团不散的气,气有很强的凝聚力,给你很强的冲击力,中国画是像太极拳这样一种感觉,他的这种气不是发散的,不像西方的拳击,能感觉到力量的强大,但是发散的,但是中国有一种你看不见的力在冲击你,我个人认为沈爱其先生应该在这条路上集中他的精力推到一个极致。

还有一个是创作要有一定的量,当然我们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创作,一般一个画家的面貌不是看一幅作品能看出来,要有一定的量,独墨难成名,有一个相当数量的作品才会形成一种风格、一种成熟的风格,也能塑造出一个画家自己的形象,也能让人感觉到这一点,这是我对沈爱其先生读画的一个初步的认识。

杨卫:谢谢王端廷先生。王端廷先生是对西方抽象艺术有很深的研究,他拿抽象艺术做了一个比较,也提示出来沈先生的作品里边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坚守了笔”,正是因为笔还在,沈先生自己提出来的“打散笔墨”还有骨架在,骨架又延伸出来了新的“场域”,从原来中国传统水墨那样的一个别有洞天的语境里边艘了一个更大的场域,西方场域的概念非常复杂,有语境的意思,又有现场、现实、社会的意思等等很多种含义,我想水墨画,中国水墨画也只有进入到这样一个场域里边才有可能性,才有走向当代的可能性或者是面向世界的可能性,提示得非常好,一方面笔的中心没有丢,另外一方面以笔扩展为一个更大的语境出来,这可能是沈老师的作品确实有这样的一个特征。接下来请高岭,你是准备最后说吗?(笑)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