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造型冲动
“他的笑是两个嘴角向上挑,给人一种滑稽的亲切感。”一口河北普通话的老画家郑今东,曾任邯郸市美协主席。他在回忆1979年,在市群艺馆美术班教速写时,方力钧跟他学画的情景:17岁,“还是一名雨季少年”,可能对世态炎凉体会得早,性格内向早熟。素描十分灵活,不像很多人表现得那么死——“艺术归根结底就是表现。如果绘画沦为一种程序,那就是死板的。”他说道。
在陶瓷二厂实习期间的方力钧,1983年
方力钧则记得,1982年,在郑今东老师的引荐下,他初识时任北京《美术》杂志社编辑、日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著名批评家、将推动他命运发展的关键一人——栗宪庭。小屋中,老成的评论家看过他的一小部分作品后断言:其实,你已经很懂艺术了。“是吗?可我怎么就懂了?”
那一刻,方力钧觉得脸庞发涨,血脉偾张。“是的,我当时对他说过这句话。”现在,栗宪庭在宋庄居所毗邻方力钧的“劲草空间”。他坐在怡人的自家庭院里,品着普洱也在回忆。“文革”结束不久,一大批艺术家的创作还停留在“文革”情结中,他却从方力钧一幅自然山水画、一幅普通人像,看出其已摆脱过去意识形态的枷锁,这十分难得。
在广告公司工作期间的风景写生(水粉)
他特别谈及方力钧在1984年,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首获河北省美展一等奖的水粉组画《乡恋》。他始终认为,这组作品本身“没多大意思”。可《乡恋》之二却很突出——画面上,一枚枚硕大光秃的鹅卵石铺成干涸的河套,“方力钧后来画的‘光头’是这些‘符号’的升华。”他曾指出,圆吞吞的造型是隐含在方力钧内心深处的一种“原始造型冲动”。
1984年,方力钧已中专毕业,正在邯郸市一家新组建的广告公司上班。无聊的办公室政治使方力钧对周遭的一切感到厌烦。好在,他能够在工作之余不倦作画。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