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方力钧在现代艺术大展开幕式,中国美术馆
方的陶瓷
2013年起,方力钧流连忘返于景德镇。他解释过:最早去那里是去看望圆明园时期的老友,后来是建于那里悠久的文化传统,与舒适的自然环境。但原本,他是下决心不做陶瓷的。待在景德镇约一年后,他渐渐觉得,现有的陶瓷作品很少与现实场景直接关联。“好像没人做这个努力”,于是,他想用传统材料来表现当下情况与人的精神状况,“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陶瓷是一种非常悠久,也非常格式化的材料。按照传统的陶瓷标准去设计作品时,无数艺术家只撷取整个生产工艺和流程当中的万分之一,其他被视为垃圾处理。方力钧意识到,“跳进这个万分之一的圈套,就永远跳不出来了。”只要放下这万分之一的标准,就会获一片广阔天地。
方力钧陶瓷作品
小心陷阱
2015年6月3日。劲草空间二楼600平方米的空旷视野下,方力钧的身体躺进两只沙发拼成的凹槽里。与他一同仰面朝天的是,脑袋旁摆好的几只怪笑的金色人头雕像。他的脚有时会晃荡几下,双手冲俯瞰拍摄他的摄影师摆Pose。只有不经意间,他的眼神会流露潜藏的洞察。
方力钧《2008.10.1》,270×840cm,布面油画
拍完后,他换回红色普通T恤,轻松悠然道,“积极主动配合,大家都顺利。我很长时间没出镜了。”实际上,这一次的拍摄经历了漫长的沟通,因为他不愿意自己的形象出现在杂志封面上,借口是自己“年纪大了”。从1993年,作品登上纽约《时代》周刊封面的那一天起,方力钧的一举一动就受到媒体的热切关注。
但近年来,他变得格外谨慎——巨大的名声就如同财富一样,虽然光鲜,却让方力钧无比警惕。从为了让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力的愿望,到被媒体包装成“艺术明星”的局面之间,可能只有一个自我膨胀的距离。在这种可能性面前,方力钧选择了谨慎地自我克制,用有棱角的“方”来保护随性的“圆”,也如他的启蒙老师郑今东所形容的“外圆内方”,这种保护并非来自外部力量,而是一个人坚硬的内核。
在我们结束采访时,方力钧将他的《光头痴语》分赠人手一册。打开书里面有一段话:不能被某事、某利益捕捉住,别掉进陷阱里,别被什么东西捕获了,不要失去自己自由的身份。
“到处是陷阱呀,千万小心。”他送我们离开位于宋庄的工作室时,浮现出如常的笑容,几分神秘地说。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