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钧:要么当个酒鬼 要么做个疯子
0条评论 2015-07-28 10:08:18 来源:芭莎艺术 

方力钧《1995.2》,250×180cm,布面油画
方力钧《1995.2》,250×180cm,布面油画

自由是有代价的

毕业那年,方力钧本有机会分到北京造币厂工作,“有两居室住房,待遇很好。”但一听到每天坐班,他不免犯愁,“这简直太荒唐了,这么年轻的生命每天要守在办公室里,就为了工作和房子?”以放弃安逸的生活为代价追求自由,正是“野狗”的天性使然,此后,他不断从圆明园与颐和园之间的一亩园、艺术家们盘踞的挂甲屯、大学好友的简陋宿舍、农舍养鸡场、福缘门西村、辅仁大学迁徙辗转。中有两年,贫困至极。

1986年,中央美院版画系85级同学在碛口黄河的船上,左起:洪浩、方力钧、刘炜、邓柏、晋荣、赵影、杨茂源
1986年,中央美院版画系85级同学在碛口黄河的船上,左起:洪浩、方力钧、刘炜、邓柏、晋荣、赵影、杨茂源

杨茂源听到方力钧与人提及最多的是,那时一个月,如有挂面吃就很满足。一顿面,他得严格计划,有过咬牙“一次只吃三根面”的窘况。到了饭点,他就怕朋友敲门。可大伙都穷,就是奔饭点去。住在挂甲屯,他生活极其艰苦。偏有一天,一发小从天津来找他。他当下“心里咯噔一下”,兜里仅剩30块钱,花出去了,一个月的生活费怎么办?他一边画画一边盘算,东扯西拉,横竖不提吃饭的事。结果,屋内只听见画笔在纸上挲挲作响,秒针在墙上哒哒转着。两人饿着肚子从中午扛到晚上,最后那张素描画糊了,晚饭还是没混过去。

方力钧水墨作品, 69×68.5cm,1989年
方力钧水墨作品, 69×68.5cm,1989年
方力钧《素描(之三)》,54.8×79.1cm ,纸上铅笔,1988年,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收藏
方力钧《素描(之三)》,54.8×79.1cm ,纸上铅笔,1988年,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收藏

除了贫困之外,自由还有另一项代价:“盲流”——是当时社会给自由艺术家们贴上的标签。他们被人驱赶,半夜被人踢开门盘查。由于没有单位介绍信,他们在外地找不到栖身住所。

1991年,“新生代画展”主办者因担心其有“盲流心态”,将他们拒之门外。为生计,他在北京大学卖过明信片,也曾与杨茂源及另一画家在大连给军队绘制军事图。“方力钧与另一哥们估计买了船票,口袋里就没钱了。我去接他们的时候,只见两人拎一塑料袋,趿着拖鞋,拄一小棍,跟闯关东似的就来了。”杨茂源形象比拟。解剖坦克里的繁杂线路,制图工作让人感到枯燥难弄。“要是我就放弃了,可是方力钧每天都在做。做了一个月,我就觉得这人了不起。”

方力钧《2007》,270×840cm,布面油画
方力钧《2007》,270×840cm,布面油画

无论身处水深火热,还是日后成名,风生水起,他都把控大脑里的一根弦,从不掉以轻心。现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的张子康深知,别看方力钧素日一派自由散漫,与其合作出书,会乍现一个颠覆性的方力钧——“超出一般艺术家的认真。特别认真,一字一字地校对文献。我总算明白,他为什么成功。”张子康重复道。

“老方是唯一没有变的人。”谭国斌说。这位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自认为是持有方力钧作品最多的藏家。他所称的“没变”,是将方力钧放在2006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潮起潮落中考量。他亲历了2007年,当有基金人士找到方力钧,想用流资炒作他,被其一口回绝,“他十分清醒。那时就预感,这个艺术市场不正常”,“他还告诉我,再怎么炒作,作品如果没有学术支撑,都是空架子。”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