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董克俊和5岁的儿子在家中
八十年代初期,父亲靠他的版画赢得了声誉,尤其是那套《雪峰?言》插图。冯雪峰先生民国时期写了很多寓言,讽刺当时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在父亲做这套插图之前,黄永玉先生也做过一套,人民出版社1980年又将再版这册寓言,新兴版画运动旗手之一左翼版画大家王琦先生推荐父亲为新版《雪峰寓言》做插图,唯一的要求,必须是黑白木刻,父亲接到通知时,离出版时间只有三个月,父亲仅用两月不到的时间完成了这套插图,有一百幅左右,作品不大,全是用坚硬的梨木板刻制的。我清晰记得父亲没日没夜地赶工,妈妈下班后除了做饭就是帮着印画,我也就是那时跟着帮忙,学会了印画的技术。
大约是1980年暑期,当过兵后又考上了四川美院的贵阳人钱筑生,他应该是77、78级的,在未去川美之前就和父亲很熟,见这套插图喜欢得很,便自己印了几幅收藏,那个年代,在美院念书还是苏联那一套,父亲这套插图因独特的形式和叙事很受文艺青年的喜爱,钱筑生将他获得的那几幅复印下来,带去川美给他同学观摹,那时贵阳就一台日本进口的复印机,在科技情报所,钱筑生找了熟人才搞定。这几幅复印的作品被钱筑生的同学们争相传看,这其中就有叶永青、张晓刚这些现在风头正劲的艺术家。也就在这年深秋,《美术》杂志的何溶和栗宪廷等人到当时活跃的川美组稿子,呆几天之后何溶还有些时间,便问叶永青等人西南还有什么艺术家东西可以看看,他们便推荐父亲,何溶便马不停蹄来到贵阳,我大致记得何溶在父母又是卧室又是工作室的房间激动的样子,对父亲的作品赞不绝口,并决定刊发。1981年《美术》杂志第一期的发行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中是个重要事件,封面是罗中立的《父亲》,而封三满版全是父亲这套寓言插图,内页还有专版介绍这套寓言的创作体会。这期美术主要刊发后来被称为“伤痕美术”以川美为主的写实主义绘画,包括了程丛林、何多苓、高小华还有中央美院的陈丹青,而《雪峰?言》插图从新颖的语言形式显得异常清新。这次《美术》杂志的专题介绍使《雪峰寓言》插图在全国获得了巨大影响,中央美院版画系收藏了其中20幅,还特别邀请父亲去版画系做讲座,认真听讲座的,有当时还在念本科后来大名鼎鼎的徐冰。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