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零件 第六期 刻刀下的黑与白
0条评论 2015-08-04 10:36:37 来源:《城市零件》微信公众帐号 作者:董重

1981年,《美术》杂志第1期介绍董克俊作品《雪峰寓言》插图的版面
1981年,《美术》杂志第1期介绍董克俊作品《雪峰寓言》插图的版面

父亲这套插图和同时期一系列黑白木刻,受到文化界的追捧,除《美术》杂志外,国内很多报刊杂志如《人民文学》、《新华文摘》、《新观察》、《人民日报海外版》等等大量发表《雪峰寓言》插图,还有《春返苗山》、《山歌》、《笛声》、《醉归》、《亲密的一团》、《伴羊归》等黑白木刻作品,其中,《人民文学》连续三期用其作品作为封面,《新华文摘》也是多期刊发,还有一些地方杂志报刊也是大量发表。

董克俊资料
董克俊资料

我们家的生活悄悄开始发生改变,餐桌上的肉食多了起来,甚至一周左右会有我最爱的炖鸡,水果与糖每天都能吃上,妈妈给我的零花钱也多起来,我可以随时购买最爱的零食话梅,还可以攒些钱跑到市中心喷水池美美地吃上一顿三色冰淇淋,云岩电影院对门的碗儿糕也可吃上一顿,更不用说一分钱一个的丝娃娃,我还请同学吃,还有一分钱三片洒有糊辣椒面的酸萝卜,我也能请的,甚至那些年长的坏孩子,也会哄我买一毛钱4根的乌江烟给他们抽,他们会给我找烟盒纸,比如牡丹牌,杜仲牌,我夹在书里,上课时偷偷看。我的新衣服也多了起来,父亲那时常去北京,会带些贵阳没有的衣服,比如牛仔裤和灯芯绒风衣,还有好吃极了的果脯和泡泡糖。家里很快有了电视机,不用再去邻居家里蹭电视看了,先是十二寸,过了两年又整了个二十四寸,匈牙利国的,是当时最大的电视机了,这匈牙利电视机质量太差,有个部件叫高压包,约半年就会过热烧坏,有一次还燃了起来,我清楚地记得父亲情急之下用嘴使劲地吹,将这火苗子吹息了。彩色电视时代,我们家直接整了个当时最大的,还托人搞指标,是十四寸还是十七寸忘了,我只记得,整个大杂院,彩色电视机只有三台。我最喜欢的家电,是一台日本松下版6060双卡收录机,双卡在那个时候非常重要,可以将别人的录音带借来录一盘,我常去延安路的外文书店,用省下来的钱买空白录音带,一般是TDK牌的,也是日本货,有60分钟和90分钟的。父亲会找一些神通广大的朋友借来原版带,用我们的双卡录音机翻录下来,其中有专跳迪斯科的巴比伦河,还有日本纪录片《狐狸的故事》的主题曲,草帽哥,西班牙斗牛舞,我最热爱的是美国乡村歌王肯尼·多杰斯的专辑。这台收录机最大的用处,是录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午十二时的评书节目,三国演义,隋唐演义,铁道游击队,夜幕下的哈尔滨等等,我中午放学时已是十二点,回到家时只能听到一小半,自有了录音机,妈妈每天中午都帮我录下来,回到家中边吃午饭边听录下来的评书是那几年雷打不动的事情,一直持续至初中毕业。這一切都是因为父亲的作品大量的发表,那个年代发表绘画作品会有和工资比起来更丰厚的稿费,还有贵阳本土的几本杂志报纸常请父亲画插图,稿费几乎成了固定收入,妈妈曾告诉我,父亲那几年得到的稿费有两万多元,那是八十年代啊!叫做万元户的。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