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炼:米兰最后的悬念—达芬奇有没有晚餐? 2011-03-08 11:11:27 来源:段炼的博客 作者:段炼 点击:
西方文化的关键词是追寻,西方人的热情在于追寻未知;中国文化的关键词是守护,中国人的热情在于守护已知。西方人寻而不得,便无所守,所以只能不断求新,前些年的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便是求新之见证。

 

欧洲艺术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便入近代了,而近代与现代为同一词,modern,所以常让人误解其所指。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艺术家中,的确有那么一两个天才画家是跨时代的,其艺术精神属于几百年后的现代主义。这些人代表了西方艺术之跨时代的追寻,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找到了进入现代主义城门的钥匙,绘制出了未来的虚拟景观和超现实图像。其中,一是15世纪后半期的荷兰画家波希(Hieronymus Bosch, 1450-1516),其画以超自然的虚拟手法来描绘伊甸园景观,具有未来色彩;二是生于米兰的阿青博多,其画多为人物肖像。这些肖像由蔬菜水果和禽鸟之类小动物拼搭而成,远看是人物,近看是食物。在此,画家所玩的绝不仅仅是视觉游戏,而是未来的解构概念。

 

在博物馆门前,立着一件大型雕塑,是根据阿青博多之创意而用蔬果禽鸟拼成的人像,作者为今日纽约艺术家菲利普-哈斯(Philip Haas, 1954-)。阿青博多的超现实主义图像,是艺术家追寻跨时代艺术精神的结果,或多或少启示了20世纪初的意大利超现实主义玄学派画家契里科(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而纽约画家哈斯则看到了阿青博多的当代意义。说不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青博多与内霞特的作品才有了相通之处。内霞特旅居纽约从事电影摄制和视像艺术,探讨宗教和政治语境里的女性问题,力图解构性别、权力、信仰间的互动关系。如果说这是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解构人性和社会,那么阿青博多就是在视觉形式的层面上解构人性和心理。

 

不错,如果我们追寻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解构精神,便会找到阿青博多。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