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个标志,从配置这些电视机的年代显示出来的消费水平,实际上我想说的是,我们是在翻开一个被电视化的国家记忆或者社会记忆,更多是国家记忆,我们讨论媒介学的时候说,我借用法国老师的观点,象征符号,集体形式,再加上传播技术的系统,也就是信息技术的格式,这些一个三角,构成了我们现在面对的这个图像。内部关系说明了这个东西。
如果再展开一点,我想说,正是这些符号的内容,构成了一个文化记忆、社会记忆,本身在用格式表达的时候,可以用媒介学分类,我们找字典,字典说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年代,面临使用不同的媒体,口语时代、印刷时代、电视时代,这三个不同的媒体时代跟社会进程大概有个对应关系,我们比较苛刻用这么一个字典对比一下,首先我们说,可能有点过分,但是我们是说通过对比找出这组图像的一个走向,对我们社会作出一个什么样的判断,字典有这么十几个指标。地理走向,如果按照口语时代、印刷时代、电视时代,有陆地海洋天空,80年代中国强烈呼唤海洋文明,社会走向,口语时代是城邦帝国、王族专制时期,印刷时代是民族人民国家民主,电视时代是各种人群社会事件,时间走向,口语时代就是循环,印刷时代就是献计(音),电视时代就是重大事件的连续性表现。
象征机制,口语时代是宗教,印刷时代是意识形态,电视时代是生态学,意识形态的东西可能会多一点,生态的有两个,一个是地震,一个是非典。
从精神来源来说,分为教堂知识和媒介,知识性的图像几乎没有,都是媒介,都是被媒介化的。
合法性来源:神性、理想、信任。理想的东西,比如大典表示民族国家复兴,合法性来源,神性、人性、性能,服从动机是信仰、法律、舆论,形成一种社会的新立场。
信息控制,神职人员,政治、经济。看到的更多是政治的东西,所有主旋律都是以政治作为核心。
个体身份被支配、被说服、被诱惑。
英雄的神话,时代英雄。
权威来源,上帝说、书本、电视,我们完全被电视化。
象征权威不可见的、可识别的、看得见的,我们全是看得见的。审美导向,符号算术,通过收视率完成的都是算术,通过感性的层面留下深刻的印象。
划分这个指标的时候,我们体验,西方的电视盛行的时候是六七十年代,也就是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折。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