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性,我们总结的是被记忆,这个被字比较强调外界对于个人的强加,但是反过来想,也许是个人对集体记忆、国家记忆一个重新的表述,因为从电视机旁边的整个的场景、桌子、椅子都是有人触摸过的迹象,虽然我们知道这个桌子是公家的,我们每个月多少钱怎么样,但是有明显的时代符号在背后,但是也包括个人种种的痕迹,这样一些非常个人化的符号,这些东西实际上是陈曦很个人化的表达和观察的结果,这一点上,无论陈曦画面怎样的变化,始终有一点,这种日常性的基本的关照,包括写实、高度冷静、没有任何的夸张,比起她90年代比较犀利个人主义及痕迹的表达,现在更严重、更明显了,但是这点和早期始终联系。
与90年代她画的都市画相比,*林(音)也是画类似的画面,笔触非常的相似,那个时期,这批艺术家都有这个特点。
陈曦的画面,我始终觉得她是一个旁观者,*林的画面是自己,陈曦的人物不是自己,可以看出陈曦非常日常性、平静、平淡、坦然面对周围的生活。当然早期有她的特点,还是带有犀利个人印象的色彩,后来这种个人的东西更深了,她通过很冷静的沟壑,一条痕迹体现个人的存在。
第二个问题,这批画,18幅画,有两个时间的线索,第一晚上七点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这是一个短暂的时间点,还有18年,18个历史镜头连起来时间线索,这两个线索,中间是不是有这样的关系?在片刻里面,在我们家庭,晚饭之后,一家人作四在电视机旁,乡村里一群人在晚饭后,片刻坐在电视机看看新闻联播,个人程度怎么样?或者有仪式感,不如说更个人化,一方面出自内心,一方面,也是受制于背后社会的制约,惯性形成的行为,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这里面有个人的因素在带动,我觉得这里面有更多个人的因素。
18年选取的18个历史片刻,是18个国家巨大呈现,陈曦个人记忆放在国家记忆里面,还是有个人的选择。包括她个人的成长过程。
我觉得时间的线索可以看出个人和国家互相的关系。
两个记忆的对照,包括电视机和周围的环境的记忆。我觉得这个里面还是个人跟集体的对抗在里面,我们当时看到了这样一组画面,留下了这样一个历史的记忆,但是我们作为个人,有大量自己的生活,这个生活融入了历史里面。
我们网络时代,现在的电视机也好,我们可以观看信息的屏幕多了很多,现在不是这个,这种无所不有,可以提供记忆的通道这么多,我们增加了选择的空间,这个过程,我们记忆被控制的情况是严重了?还是减少了?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可以值得追究的问题,实际上,个人在这个里面的参与,它的渗透,强制性的提供给你记忆,可以参与的程度,我通过今天展览,想到的问题。
冯原:话题都是在讨论中产生,陈曦要呈现的画面,陈曦首先提供了一个关于记忆的分类框架或者分类图谱,这批画里面,我们可以做符号学的分类,我观察这个电视机的形象,呈现给我们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工业设计的外观,是一个产品的符号、外观,但是这个机器发不出来声音,我一直在给电视配乐,每一个画面找到一个背景音乐。
朱大可说听歌曲的时候,是自动把歌曲的内容过滤掉,只听到旋律,听不到歌词,这是纯音乐,我看了这个画面,不仅在配乐,而且把播音都寻找出来,其实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给电视一个定义,电视机是一个及时传播的视声综合体,在此之前,没有这个东西,在此之前,电视一定是皇帝的梦想,只有电视创造以后,才能创造统一时空,陈曦画面中看到的电视画面,其实是一个时空,这个时空有别于电视机画外的时空,一个是屏幕的时空,一个是房间的时空,但是电视机内部的时空是统一时空,普天之下,莫非电视,率土之滨,莫非主持。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