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记忆——陈曦个展研讨会
0条评论 2011-04-15 14:30:33 来源:九九艺术网 

但是陈曦不这样,她的题材一向是敞开的空间,她从没有必须过很私密的空间当中的人和事,即便画裸体,洗澡,也是街道的背景下,这个很有意思。

   

第三次板脸就是这次电视,如果下面不写作者,我不会知道这是陈曦画的,第一,她从来没有反应这样的一些题材,第二,她的手法从来不是这样,90年代,她是强烈的表现主义手法,人扭扭歪歪,用稚拙的手法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这批电视作品,她的写实能力,显现得非常充分,对每个细节的刻划,对人物的刻划,对形态的刻划、场景的刻划,都是相当的优秀。

   

也包括对不同时代电视机的描述,我觉得电视机不同时代的样子,破旧程度,同时也在反应这个特定的程度,不仅是电视画面反映了特定时代的场面,电视机本身也是一个历史的记录,所以我想,如果她这些层面不是通过电视机,而直接面对历史画面画出来的话,和她今天把这样一个历史画面我们是通过电视屏幕看到的,这是很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今天的研讨会涉及到这样一个主题,就是传播媒介这样一个主题,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一个问题,这个反应的历史事件的年代,我不知道电视在中国普及,我现在想想大概是80年代初,我记得70年代有,我个人的生活经验,70年代中期,我到北大教授家里,看到很小屏幕的电视,那时候,大众生活,传媒媒体还不是电视,大概只有纸媒、收音机和半导体。所以那个时候,像唐山大地震、毛泽东去世的记忆,不是电视给我的,放电影前十分钟,可能会放一个新闻记录片,再一个看报纸,收音机,那时候中国还没有进入电视时代,电视时代是80年代以后,现在是网络的传媒平台,大部分青年人,都是通过网络在网上了解信息的,而不是通过电视。只有中老年人才通过电视获取新的新闻的信息。

   

所以我想,这个过程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变迁,我觉得陈曦在这点上,特别的巧,不直接表达历史过程、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一个特定的大众传媒的画面来表现,这就更增加了一种历史感。我觉得这点是非常好的。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

   

还想说一个问题,可能跟今天的话题不太相关,但是昨天我们的研讨会很热烈,就谈到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大部分女性艺术家都不愿意把自己艺术家的名称冠上一个“女”字,包括很多青年的女性艺术家,在她们的谈论中,声称自己是在人性的层面上进行她们的艺术思考和艺术工作,所以我觉得这点倒是值得考虑的,因为人性和女性,到底能分得开吗?周国平说,女人首先是女人,然后才是人,首先通过女这个性别特征,这种性别体验,可能反映出人的一些本质特征。

   

昨天的研讨会主题是自性,展览的题目是自性,自性包括性别,包括女性,每个人离不开地理环境,离不开性别,离不开生活特定的家庭环境,就是形成一个人感受的多种因素都在里面,谈个人性、自性可能包括这些,如果离开这些可能是空的。

   

陈曦的作品,我们经常做展览,总是在女性艺术群体把她纳入进来,但是她的视角不是女性视角,这个要特别的对待,2009年我做双年展的时候,也特别邀请了她,原因是她的作品内容和我们展览的主题非常的吻合,因为我们的作品是叙事中国,她的每一件作品都在叙事中国,陈曦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她作品的几个阶段,都是没有把自己陷进在一个性别的范围之内。所以我想这个是我特别想提到的一点。

 

杭春晓:这个画册《喜新厌旧》,看到电视这个东西,喜新厌旧里面有一张作品,我以为是她主动把这个作品放到喜新厌旧的名字下?她说是一个偶然性,命题80年代的生活记忆,就画了这样一个,放到喜新厌旧画册词里,又带来一个问题,喜新厌旧是对新生发生东西的欢喜,对过去旧东西慢慢的抛弃,这里面隐含着一个,我们在记忆过程中,对于发生的东西感兴趣,和对过去的遮蔽。

   

这个喜新厌旧和被记忆有联系,有教授说,这一系列的作品,呈现的是一个主流媒体被定义化的信息,这肯定无法逃避,中国主流媒体都是被定义,关键的是,当把被主流定义的信息再次暴露出来的时候,原来电视是被定义化的信息,画面中再次呈现的时候,为什么是被记忆?被字强调了个人生活空间无权选择、无制动性的东西,我们被怎么样了,但是我们也坦然接受了,这个被字被应用,暗示了这个艺术家创作这类对象的时候,用画面的形象创造的时候,有一个审视态度。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