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没有边界——鲁明军对话余极
0条评论 2011-08-19 11:29:18 来源:鲁明军博客 

鲁明军:就是边界。

 

余极:边界是底线问题,谁是你的底线?

 

鲁明军:是呀。

 

余极:那过去同性恋不能存在,在中国叫鸡奸犯,要枪毙的,现在大家认可了,那边界是谁打破的,谁认可这个同性恋是合理合法的?对吧?其实就是我说的趋势,人、文化、意识都是变化的,有一种力量在推动它,我不能说往前走,反正在往一个路径上走,那么只要他在这个趋势中的一个路径上发展走的话,就不存在这个边界的问题,所以说我们今天没有意识到边界,还没有走到那一边,或者走到的时候,这个边界就已经变化了,对吧?可能有边界,但是我们走到边界的时候,这个边界就不存在了。

 

鲁明军:对,那我就想这个边界的意义,恰恰在于就是说,刚才所说的不断的超越,就是对于每个艺术家而言,边界的意义,就是不断的去超越自己,每一个作品都可以独立成立,这本来就是一种边界了,那么讨论边界的意义,实际上是旨在反思艺术的类型化、模式化、脸谱化,而这个东西实际上重建了一个僵死的边界,这个边界恰是我们所提倡的边界本身反对的缺乏变化的边界。

 

余极:我觉得说了半天,好像没有说到什么意思的话题。

 

鲁明军:举几个例子。

 

余极: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比如说杜尚拿小便池进展厅的时候,这个问题在杜尚那里其实不是问题,那么如果从杜尚角度来说,这样做也是艺术,艺术也可以这样做,这不是问题,他就没有边界。我们现在一厢情愿地来讨论这个边界,以为是个边界,那么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讲,我回到前面说的,就是我认为没有边界,我做了件貌似出格过分的作品,你可以不喜欢,你可以不认同,你可以不抵触,但你不能说我打破了边界。

 

鲁明军:假设这个边界是批评或批评家的话语,那么是不是艺术家可以不予理会批评家的这番话语,只管按自己的方式去做?若是这样的话,那么批评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如果边界是依赖于批评的话,那么只是批评设定这个边界或者讨论这个边界,对艺术家来说,意义在哪儿呢?

 

余极:就艺术家创作,就我个人来说,除了个别的策略性艺术家,对艺术家来说,肯定是没有按照理论界设置的这种临时问题,阶段显学的问题的这样的思路和逻辑来做的作品的,他还是按照自身的那种能够解决的方式来进行的。当然美术史,理论原理对艺术家有影响,这毋庸置疑。但一般不会照本宣科地按照某个理论要求来创作作品,现在艺术创作其实涉及到方方面面了,如果有界限,也早就打破了,相对来说,暂时没有界限,那么在这个暂时没有界限的情形下,艺术家的创作其实已经非常多元,有些艺术家可能从自身本体出发,有的是从理性的思考出发,有的艺术家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有的从心理感悟出发,有的可能是从艺术潮流出发,有的是从策略性的手段出发,有的是从本能的内心体验出发,各种出发点和各种方法都很正常,其实都是在一种大环境中,甚至同一语境下,从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看,也谈不上打破边界,边界在哪里,很宽很广很远,我们还没到达它的边缘的地方。

 

鲁明军:有,但是看不见。

 

余极:看不见,至少说还没有打破,还没有走到边界的地方。

 

鲁明军:你觉得就你自己的创作来说呢,有一条内在的边界吗?

 

余极:我觉得没有。

 

鲁明军:没有边界。

 

余极:也就是意味着我不能打破边界了。

 

鲁明军:我问你,你的艺术创作有没有一个隐性的相对明确的线索在里面?

 

余极:我自己没有去研究它,可能象你是批评家,理论家,如果要去作为个案研究的话,或许可能找出有隐形线索,但是我是不太清楚的。

 

鲁明军:应该说还是有一些艺术家是有一条很清晰的线索的。

 

余极:至少他可能有清晰的面貌。

 

鲁明军:那么这种清晰的面貌和线索,对他来说是不是一种界限呢?

 

余极:对他个人来说也许是,但这个边界不会影响到整个艺术史。

 

鲁明军:不过,这里面其实有个区分,出发点不等于结论追认。在这里,接线更像是结论追认,而不是出发点。

 

余极:对。

 

鲁明军:比如就你而言,边界就是行为吗?

 

余极:不是行为就是边界,就是说艺术其实有不同的呈现的方式和不同类型,这个类型都会归纳成某种形态的作品,他就是艺术的一个门内,我一个艺术家就只能有一个门类吗?我可以有两个门类,但是我两个门类,三个门类,不一定就是我打牌边界呀。

 

编辑:成小卫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