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NO.1
孙振华
迄今为止,陈克连续五年指导广州美院雕塑系的毕业创作。这几届学生经过他的悉心指导,每年均有突出表现,令人对广州美院雕塑系刮目相看,这也使陈克这个名字引起了雕塑界的关注。
作为一个“教练员”,陈克无疑是成功的;作为一个“运动员”呢?他个人的创作会不会因为他是一个好教练而被忽略呢?——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正是作为“运动员”的陈克。
从1999年以来,陈克从事过雕塑创作;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他转向了影像和装置;到后来,他又回到了“塑造”的方式上。这之间似乎经历了一个轮回,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地用“回归”所可以描述的。经过这个轮回,重返“塑造”的陈克在创作上找到了一种相对成熟的的方式,其标志,是他以“塑造”作为手段的《大卫》、《被缚的奴隶》、《施洗约翰》、《青铜时代》等,以及他已经构思完毕,打算用同样方法来创作的《农民系列》。这批作品说明他通过“出走”,在当代视觉文化中吸收资源,在当代雕塑找到了一种独特的“陈克式”的视觉表现方式。
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并不是艺术孤立地演进过程。站在视觉文化的立场看,中国当代艺术尽管种类、媒介不同,但它们面对的是一个有着共同问题的整体情景。陈克艺术创作中的多方面尝试,沟通了中国当代艺术中不同的媒介方式,回应了当代视觉文化嬗变中的整体趋向和个人方式的问题。
关于当代艺术,人们有过种种界定,其中有一条应该是有基本共识的,这就是当代艺术不强调门类分割,不拘泥于画种界限,主张综合性地运用各种有效的媒介方式。
从形态学的立场看,绘画、雕塑、摄影、新媒体、电脑成像等艺术的区别似乎很大;但是它们不过都是视觉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产物,它们的区别是视觉媒介的区别。技术决定了媒介,媒介又影响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