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焦虑
陈克大学毕业以后,在社会从事了10年左右的商业活动。这种经历,对一些“下海文人”而言,成为了人生道路改弦更张的机会;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无意中成为体验当代生活的人生课堂。在文艺界有不少人都有过经商下海的经历,然后创作出了优秀的文艺作品。
这不奇怪,应该说,当代生活的主场并不在书斋,也不在工作室,而是在商界。当代社会是一个世俗社会,金钱和欲望,拼搏和竞争,最新锐的思想,最前沿的话题都在经济领域里得到最充分的显现。一个人涉足商海,最能领略到当代社会的纷纭万象,酸甜苦辣。
经过了商海,看够了红尘,从1999年开始,陈克回到了艺术,首先是回到了他熟悉的雕塑,从他1999年到2001年所做的雕塑中,看出他进行了各种尝试,但仍然感到不满足,这种不满足有包括对雕塑观念状况的不满足和雕塑作为艺术媒介的不满足。
陈克在接受广州美院美术学系学生采访时曾经谈到了最初做录像时的感受:“刚尝试做video的时候 ,你觉得好有意思。因为完全换一个视角去看世界的时候,我觉得发现的东西非常有意思,很有新鲜感,然后也很有挑战力,视觉呈现里面的那种习惯的东西突然变了,不是像雕塑那样一个僵硬的单体让你去感受,Video是先进入一个连续的空间,然后有时间,有声音你就觉得特别有意思。”
陈克的这种新鲜、激动、挑战的感受来自当代视觉媒介的召唤。这种新媒介方式给他表现当代生活,表达曾经沧海所得到的人生感受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采用视频、装置的方式,是一种视觉文化的立场,与过去他创作雕塑,仅仅站在视觉艺术立场不同,视觉文化在总的倾向上,更强调社会的文化实践;更强调公众的视觉经验;更强调人们的日常生活。
陈克在2001年到2005年期间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可以称作视频装置,如:《红痕》、《电视人》、《看》、《上、下、左、右、前、后》等;另一类是装置艺术《身份》、《生存的焦虑》、《一次幸福的梦游》、《隐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