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雾弥漫整个中国馆 2010-01-15 15:29:0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迄今为止,陈克连续五年指导广州美院雕塑系的毕业创作。这几届学生经过他的悉心指导,每年均有突出表现,令人对广州美院雕塑系刮目相看,这也使陈克这个名字引起了雕塑界的关注。

  《生存的焦虑》中的那只大手,《一次幸福的梦游》中的那只大手,《隐匿》中的阴影,都具有某部共性的暗示,它们都代表了一种控制性的力量。而控制和反控制,渴望自由和身不由己,冥冥中宿命的安排和现实中巨大的规训力量,都为当代娱乐化的生存现实带来了一种悲壮的沉思的力量。

 

  三、陈克的《大卫》、《被缚的奴隶》、《施洗约翰》、《青铜时代》等,以及《农民系列》较好地将视觉文化中的当代问题转化为一个有着长久技术积累的“塑造”问题,它成功地连接了不同的视觉观看方式,使传统的“塑造”与电子媒介时代的观看方式发生了关系。它既是技术性的,又是观念性的;既是空间性的,又是时间性的;既是物质实体的,又是虚拟想象的......

 

  陈克从雕塑出走,给了他一次全面领略当代视觉媒介的机会,从2006年开始,他又回到了雕塑,回到了“塑造”上。

 

  他的《大卫》、《被缚的奴隶》、《施洗约翰》、《青铜时代》是塑造的,但是,它们已经不再是传统雕塑的塑造,它们是当代视觉背景下的塑造。

 

  建立在透视、解剖、体量感基础上的塑造是人通过视觉,再现对象,表现对象,制造出一种如罗兰巴特所说的“逼真效果”。但从视觉文化看,即使是传统的“塑造”,它也既不“反映”外部世界,也不是简单遵循对象,描摹对象和创造观念。视觉活动永远是阐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陈克的“塑造”与传统塑造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反映了电子传媒时代的视觉特点。这一特点就是格奥尔格·齐美尔在《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中所说的:“大量快速变换的图像,在瞬间一瞥中的猛然中断,以及意想不到的汹涌印象,这些就是大都会所创造的心理状态。”

 

  陈克塑造的是运动中的图像,是经典的雕塑在运动状态下给人的视觉印象。而当代社会本身就是运动中的视像,它带有快速变化,动荡不定的特点。当代社会在关注运动中视像的同时,让人的视觉体验也发生了变化,即倾向于捕捉运动和视觉的结合。

 

  这些作品的“图像”意义在于,“大卫”、“青铜时代”、“被缚的奴隶”等等作为著名雕塑,在当代社会都已经被图像化了,它们已经大量出现并充斥在日常生活的视觉环境中,陈克对这些名作的挪用既在传播的意义上,具有吸引眼球,有利于传播的作用,同时,复制也暗示了电子时代文化生产方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