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媒体报道 2011-05-27 14:51:34 来源:艺术时代 作者:崔灿灿 李国华 点击: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体的真实呈现。个人具备什么品质与品格,在作品中自然就会呈现,但必须以真诚作为前提。如果这一点成立的话,那么艺术家个体的心性、心智就决定了一切,而作品只是这些品质的物质再现而已。

刘国夫 《无题》 纸本、油画棒 60×90cm 2010年

 

艺术与个体生命体验

 

李:你如何看待个人化的内省在当下的意义?

 

刘:个人化的内省就是整个社会群体之中的一个具体体现。社会是由无数的个体所组成的,个体的内省往往也暗示了群体中某个层面的集体思维与价值观。我相信我们对现在所面临的鲜活的现实都有自己的一个明确的认知,在我的作品中,呈现的悲观、拒绝、同情⋯⋯证明了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个体最真实的表达,这种内省是具有鲜明的批判意味的。逃避也是一种明确的向上姿态,对不认可的事物表明拒绝,这本身就已说明问题。当集体都在拒绝我们不认可的事物时,结果是非常明了的。

 

崔:无论艺术如何面对个体的生命体验,都很难逃脱公共社会带给它的影响,你觉得你的作品在公共社会中的问题针对性在哪里?

 

刘:中国社会这30年巨大的变化,带来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整个社会的物欲横流,虚伪和虚假,平庸和无聊。对一个有判断力和独立意识的人来说,他不愿接受或者是不愿看到这种社会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可能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你身处当下活生生的现实之中,肯定是有所思考的,或者是有所表示。我个人认为:一个画画的,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弱的,但即便你再微弱,或者说你再无能为力,你总是要表明态度,发出声音的。我通过我的“绘画声音”所表示出来疏离的、拒绝的,甚至是哀怨的精神气氛,恰恰表明了我作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呈现的一种姿态。这种拒绝、同情,它也是一种关怀,它同样具有力量。我前面也谈到我们在表示一种态度的时候不一定是要口号,不一定要用革命性的方式。你的拒绝本身,或者你的逃离本身也是一种姿态,至少逃离表明我不参与,我不认同。当你觉得无能为力的时候你可能以一种躲避的态度,一种虚无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从这点来讲,我觉得我的作品是对当代社会的批判,观念是隐含在画面之中的。但我需要强调的是,在我们的交谈中,对我作品的内涵及所谓观念性的陈述只是我创作作品时所想呈现的一小部分而已,而且是以隐蔽的方式来表达的。更多的创作冲动来自对作品本身视觉的美学表达。创作一幅作品最想呈现的是如何将自己所描绘的物象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再现美学与精神的享受。不管作品所表现的是何种情绪,最终应该呈现给观看者精神的愉悦与升华,在艺术作品中,情绪只是创作作品的一个出发点,重要的是能否提供一种超越平庸的艺术再现。你可以画一个不洁净的物体或场景,但最终呈现的应当是优雅的、悦目的,带来美好情感及有想象的画面,这才是艺术家的职责。过多的强调理念与观念,会使我们误入一个与艺术本身无关的状态中。

 

崔:这更像是“非暴力式”的抵抗运动。它总和你的成长经历、人生体验相关,或者说分歧来源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你怎么看待作品中的体验问题?

 

刘:所谓的这种体验,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姿态,有什么样的责任。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难就难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作品是对状态和体验的再创造,生存体验中的情感需要相应的、吻合的形式来呈现。我们确定了一个理想或者观念或是一种心理状态,如何用最好的形式表达,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对于艺术家而言这是一辈子的事情。对我而言最终要做到的是,如何能够在一个司空见惯的图像上面,以最简单的方式传达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始终来自于你的生命体验。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