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与独语——刘国夫访谈 2011-05-27 14:51:34 来源:艺术时代 作者:崔灿灿 李国华 点击: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体的真实呈现。个人具备什么品质与品格,在作品中自然就会呈现,但必须以真诚作为前提。如果这一点成立的话,那么艺术家个体的心性、心智就决定了一切,而作品只是这些品质的物质再现而已。

刘国夫 《独白之三》 布面油彩 180×150cm 2010年


   
崔:感觉是很难控制的,它有自己所从属的独立的情感范畴,它也是有相对的克制关系的。感觉不可能无限泛滥,你怎么去处理这个克制关系?

 

刘:你讲的是很重要的东西,你所表现的东西表达过度后,可能就会掩盖了其他的元素。当一个东西过于强大和过于高亢的时候,其它的东西是难以呈现的。我们在选择一个表达方式的时候,也要顾及表达方式后面,你最终所需要的那个内核,也就是我们的精神需求。更不能因表现、抽象过度而使作品丧失了想象及我们最终所要表达的具体的那个核心。所以,这种克制用语言无法来解读,也无法在语言层面上来呈现,东方艺术伟大之处在于欲言又止,欲辩而忘言。克制对一个好的艺术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尽可能地以一种简单的、直接的、朴素的方式来传达复杂的情感。

 

崔:直觉和感觉是很难有固定逻辑的,它是非实证的,也很难用语言去表述清楚。

 

刘:是的,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无法言说,如果方向和结果已经明确,如何能够产生奇异、陌生、意外 ?

 

绘画与文明

 

崔:南京是江南文化的分支之一,而这种悲观的情绪一直以来成为这个地域文化的一个气质特征。你也参加过一些和地域性相关的展览,你怎么看待地域性文化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呢?

 

刘:江浙这一带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的一个地域。如果说南京的艺术家有这样的倾向的话,我觉得是很自然的状态。但我们如果刻意地强调局部地域对艺术家的影响的话,极易形成一个概念性的问题,就算是在一个大的同一的背景之中,最终呈现的还是个体的东西,尤其是作为架上绘画的这种表达方式。所以这样的问题,它表面上看是一个群体的东西,但最终还是要回到个体来讨论。就像我们养花一样,花都需要水,但是有的花可能是10天浇一次,有的是5天,有的不能多浇水,像仙人掌类的植物,一个东西对另一个东西是否有利,要靠那个东西本身的特质来决定的。这种差异性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前面聊过,我对理论并不是特别在意,理论与地域性都是一个大范围的,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但是落实到真正个体的时候,可能并不直接起效。因为艺术是个体的偶发性突破及呈现,它强调差异性,对当代艺术来说,理论的职责是对理想及未来的召唤、发现及确定。但仅针对个体,对局部地域而言是无效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