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也曾有过沟通欧亚绘画的想法,但他最后还是选择回到中国画传统内部,从中淘洗出与外来绘画精神层面相合的活性元素,从寻求中国画新生的动力。由传统而求得生机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成,可以说直至花甲之年,黄宾虹尚沉浸在临习古人之作的阶段中。在漫长的古画研习中,他既不刻意于‘个性’追求,也不急于自创面目。然而其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正是因为具有‘淡宕松秀’的审美特征而被人们称之为“白宾虹”,以区别于 他晚年的“黑宾虹”画风。《秋江萧寺图》正是其“白宾虹”时期的巨幅青绿山水,笔墨飞动,传染高古。虽然未落年款,但从风格来看,当属其二十年代 时期作品。当时他正琢磨如何以综合南北宗之法来沟通欧亚绘画,并渐渐转而尝试更重笔墨点画功夫的淬炼。这类画构成了黄宾虹绘画递变的重要过渡阶段,他后来阐发的以指转 笔、顺逆并用、以笔蘸水之法,在其中都可以找到痕迹。
黄宾虹的艺术虽与吴昌硕相异其趣,但他对吴的破墨技法却是称赞有加;而他更为推崇的,则是在吴的《花果册》 上题“墨龙笔虎”的张度,被认为是“道咸画学中兴”的代表画家。在黄宾虹画学理论中,“道咸画学中兴”是其美术史学上最重要的观点之一。他屡屡将张度与何绍基、包世臣 、赵之谦、翁同龢这些书画史上的著名人物并列,正是因为张度提倡以金石入书法,又以书法之笔法入画法。或许正是在“道咸画学中兴”说的研究中,滞留京城的黄宾虹与1938 年春刚归北平的明清史学家谢国桢相识,并时相过从。二人或因谢国桢妻子的伯父,“彭城书派”创始人、书法家与金石鉴定家张伯英引见;谢也曾于自家佣书堂设宴,介绍其妻弟段拭从黄宾虹习画;黄亦曾因咨询明遗民张隽之问题而与谢书来函往。《夜泊浣城村舍图》是黄宾虹应谢国桢之属所作,具有明末遗民画中沉郁矜持的气质和简淡而韵远的笔墨 ,披露出值此日寇侵华、抗战烽起的特殊时日里,黄宾虹内心对这些明末遗民画家们特立独行之气节的深切怀想。并于此际他的一些著述,如《渐江大师事迹佚闻》、《石溪、石涛画谈附释石溪事迹汇编》及《垢道人佚事附垢道人遗着》的刊行相契合。
黄宾虹(1865~1955)秋江萧寺图
设色纸本 镜片 137×68cm
出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P115,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展览:
1.“香港博雅艺术公司成立二十年展览”,1990年。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11月
说明:上款人若汀为画家蔡若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