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世界可曾真识君 2013-05-03 11:45:05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凡子
艺术年表脉络清晰详尽;存世画作量多而美;各家评述与论文专著随时可读;不同时代版本的画册应有尽有。有机构专门研究林风眠的作品与思想;他倜傥青年时任职院长与倾付心血的杭州国立艺专,即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至今屹立西子湖畔,早已是无数莘莘艺术学子梦想考入的一等美术学院。

女子身旁始终都有盛开的插花,如佛手中的拂尘,须臾不离。

确实,林风眠成年后的许多日子里,他曾无数次地打探过母亲的下落,企望找到她,能知她的生死。可他从来没有实现过这个愿望。

也许是懊悔幼年时的自己不够强大,没能将母亲完整地救下来,他也爱画戏曲人物。传统戏剧里的 “宝莲灯”、“华山救母”的故事,是他常用画笔反复咏叹的题材。

他的戏曲人物的形式最得我的喜爱与惊叹,如几何图形一般折叠起来,再分解,打散,重组。或是活灵灵的轻墨顺带一勾,正在唱戏的人物便已跃然纸上。

中国上百年的传统戏剧,除了林风眠自己,除了他的老朋友关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天真图式,还有谁这样灵动地画出过戏剧人物的魂魄呢。

创作是与神相遇的过程。

人们一直说林风眠在融合中西。其实,深谙传统艺术的他,对传统持的是批判态度,认为那里只有上千年的重复,清末尤其腐朽,已没有新鲜空气可供吸纳。去法国留学,西方古典与现代艺术他也作了细致的分析与观望,认为见识西方艺术绝对有必要,却不必机械复制,那将捆绑了思想的手脚,束缚了想象力。

在他看来,艺术不尽然是一种愉悦,更是一种思想的延伸。超越经典而不仅仅是融合,才是对经典最大的尊重。

他的这种认识与实践,他与神的相遇,真的是太超前了,以至于在很长的时间里,除了蔡元培这种高屋建瓴的人与少数力挺现代艺术的人,他的艺术基本上是不被理解的。弃了传统,又不似西方,艺术将何处立脚呢?!

比较起来,同样倾心于美术教育的徐悲鸿先生,获得的支持与认可更为广泛,因为他的艺术模式更易懂,更易掌握,也更令人踏实。

所以也因之,在漫长的半个世纪里,许多人只知道徐悲鸿先生,而并不知晓林风眠是谁。

有一句话说现代艺术的矛盾之处,讲得真是好:反叛宋元,不敢。放弃西方,不忍。

这一个“不敢”,一个“不忍”,令人不知该迈左脚还是右脚,便成了“超越”的死穴。

但林风眠先生,忍而敢,独自画出了他理解中的艺术图式,传达了他想诉说的艺术精神。

时间是个奇怪的东西,彼时的审美未必会成为此时的审美,过去的趣味也不一定会成为今天的趣味。

几乎可以说,每一种陌生的美术样式一出现,都会招致猛烈的抨击与置疑,但这新的方式经过时间的过滤,被人们熟悉与理解后,又会渐渐奉为新的经典,之后又会被更新的艺术样式所超越与覆盖。一浪接一浪,艺术的气息便流动起来了,艺术活的生命也就长存下去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