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居室》局部之三 现成品、喷漆、光影素描 姜吉安 2007-2009
姜吉安:更容易和大众产生共鸣和联系,将来怎么转化怎么做,我还要想。以后我还会用这种材料做,不过不一定是画面的东西,有可能是其他的,也可能还是画面,我会根据表达需要来选择。我原来想过一个与“画虎村”、“牡丹村”相关的方案,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村子,我觉得这里面还有的可做。
杭春晓:这个东西和油画的大芬村有类似的地方。
姜吉安:对,这种材料语言有社会基础,这是值得再探讨的地方。
杭春晓:除了社会基础之外我觉得更多的还有一个中国身份。
姜吉安:身份我觉得倒不是最重要的,关键作为语言,它沟通的效率会高一些。
姜吉安:这些照片是我07年在户外公共环境里做的一些实验性的作品,规模不大,几棵树的影子、人的、石头的影子等等。
这些是为我的一个计划做的一些局部性的实验。在07年末,我计划找一个村庄,把村庄的所有房屋、街道、树木和所有细节的东西都进行光影处理,这是个比较大的工作量,所以迟迟没有实施。杨卫刚才说的光与欧洲传统文化的关系,我想起我在网上看到的厦门晚报转载艺术国际我的这个展览,编辑写的题目是:画家说,要有光!于是就……,似乎是《圣经》里的句子,哈哈。光影的问题是我这些年比较关注的,06年绢本绘画也与这个问题有关,因为中国传统视觉艺术里这个东西是被排斥的,这也反正了中国文化的问题。
杨 卫:所以中国是一个比较散的结构,因为有光才有凝聚力。
姜吉安:后面是《两居室》的现场照片,大家都看过现场,就不一张一张看了。
高 岭:上次的绢本绘画座谈会是在798K空间,到现在两年了。姜吉安是属于闷头思考的人,而且闷头做了这样一件事,这件事在这个时代很特别,和他前面的绢画也有共同点。首先是美术学院学生美术训练的基本教具的延续性,只不过他绢上的画是平面的二维空间里的,这两年他把它搬到立体的实物的空间里面来。北纬40度的两居室是他租的毛坯房,租这个房子就是为了做这个事情。我去过他那里两次,有一次,他周围的邻居有几个老看他神神秘秘进进出出的,以为他是在办班,但是老没看见学生,就闯进来了,说能不能看看。那天我正好看见有几个年轻人,他们的语言很朴素,说:太有意思了!太酷了!我说:你是怎么觉得酷?他们说:从来没有见过。他们因为没有受过美术训练,所以语言很简单就几句话,有男有女,30岁左右的,说不出具体,就是说好,觉得特别有意思,从没见过。我说你仔细看这房子的道具和布局和你平时看见得有什么不同?他说都是白色的。我说还有什么不同?他说好像觉得哪儿不对劲。
这个话题就很有意思。哪儿不对劲呢?我个人觉得首先是光影。他把外面的自然光杜绝了,在一个无影的环境里,把室内物品全都喷成白的,并营造一种光影变化的奇异空间。奇异是因为光影不是来自一个光源,他是很主观的。一会光从这边来,一会从那边来,他强调这个光源交错,当然他通盘有构思。他实际上在家里画了许多东西,租了这个房子之后再在现场合成,合成以后再画,与整个房间形成一个整体。我觉得产生了一种很陌生的效果。
这批作品,题材没有我们现在关心的社会现实的东西,而集中在有限的瓶瓶罐罐,桌椅板凳。甚至于强调美术学院约定俗成的石膏等等。鲍栋专门写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有很多见解在里面,鲍栋应该先发表一些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