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中,最让坊间津津乐道的是郑燮(郑板桥),他的“难得胡涂”早已成为一句流传深远的处世箴言。郑燮的诗、书、画俱佳:其诗写得通俗明白,意境高超;书法自创“六分半书”,绘画以兰、竹为主,而且全用水墨。郑燮的楷书取法欧阳询,考中进士以后,深感“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便不再书写整齐拘谨的楷书,转向个人风格的表现。中年以后,板桥对宋代苏轼、黄庭坚两家书法用力尤多,并创造出骇世惊俗的“六分半书”。《行书论苏轼书》妙在郑燮以出自苏法的“六分半书”试论苏轼的书法。其点画敦厚粗壮多源出东坡,顿笔、翻转也纯是苏法;撇撩及长横欹侧取势,兼用提按战抖之法,则脱化于黄庭坚;融入的隶书,除字形方扁和横笔、捺脚多有波磔挑剔以外,许多字的结构都采用篆隶写法,以示古雅脱俗。
郑板桥的画构图奇险,不拘一格,一生只画兰、竹、石,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他“不学他技,不宗一家”,画的竹是“郑竹”而非苏竹、文竹。《竹石图》中,其竹造型削繁就简。竹叶一笔勾成,竹竿细挺有韧性,而叶肥如柳如桃叶,具不似之似之妙。郑板桥说其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并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脑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主张“意在笔先”,特别强调书画要表现“真性情”、 “真意气”,他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性情气质的化身,有一股倔强不驯之气。郑燮的画,和他的诗文和书法是融为一体的,他的兰竹,是书法的形象化,同样,他的书法也可视作兰竹的抽象体,而画上的诗跋、文跋,是意境的点化、升华,是诗情画境书意的统一体。他说自已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看来是恰如其分的。
郑板桥(1693~1765)行书 论苏轼书
纸本 立轴 173×101.5cm
出版:《咸韶斋藏书画集》P180,上海书画出版社。
郑燮(1693~1765)竹石图
水墨纸本 立轴 47.5×7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