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西泠春拍——中国古代书画精品 2012-06-29 17:21:51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雷平 点击:
2012西泠春拍中国古代书画的精品,是从明洪武至崇祯年间,全国各地仕宦、进士及文人隐士,计五十余人为古肥张氏家族所写的咏颂诗文、传记、族谱题跋真迹。

金石书迹大量出土和被发现,始于自乾嘉之交至光绪中一百年左右,从而迎来了碑学书法的繁盛期。在此期间,书家和金石学者的访碑寻古之举也远甚于前期。从而,金石学、古文字学空前地发达。邓石如在篆、隶、真、行、草诸体上的成就,给繁盛期的碑学书家树立了楷范,尤其是其篆书与真书的笔法建树,给这一时期的书家开辟了一条新路。在他之后的碑学书家大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这成了这一时期碑学书风的基本特点。这时期的碑学书家在“碑”的领域中自由采取,广为吸收,创造各自的个体风格,十分活跃。如龚晴皋、伊秉绶、陈鸿寿、吴让之、何绍基、杨岘、俞樾、张裕钊以至赵之谦,形成了一个竞奇斗艳的局面。其中,伊秉绶的隶书、吴让之的篆书、何绍基的行书、张裕钊的真书,各造其极,而以赵之谦为诸体并擅的巨匠,代表盛期的最高成就。

 

伊秉绶的隶书,于汉碑广为临习,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探索过程,最后在五十岁左右找到了适合自我个性的书路——方正雄伟。其书一般强调结字的方正和饱满,但又常根据上下左右的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随机应变地处理字形的扁平、竖直或正方。在《隶书节录汉书郊祀志》中,伊秉绶极力消除隶书富有时间节律的动感特性,所作隶书都刻意泯去作为隶书特征的蚕头雁尾和波磔挑法,只在点画末端微微保留了卷曲上扬的笔势。在纤徐内敛、几乎不作任何夸张的中锋运行过程中,伊秉绶彻底打破了汉隶笔势凌厉、翩跹飞舞的用笔基调和鲜明的节奏变化;端严肃穆的庙堂之气,也被成功地转化为极具书卷气息的静穆悠远之境。与此同时,在结字、章法的中间处理上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他将隶书的笔划概括成直线、弯弧和圆点三种形态,在突出横、竖、撇、捺等骨干笔划的同时,将其他点画化为弯弧或点笔;在数点排列的情况下,更是极力压缩所占空间,尽量简化动作,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点”。与此同时,还将单字内部的笔划向四周扩张挤压,形成中宫疏朗、外势饱满的视觉效果,并在雄壮宽博的基调中,使弯弧、圆点起到活跃气氛、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而从其作于五十岁嘉庆八年时,上款人为云冈先生的《隶书五言联》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伊秉绶对汉隶精神的领悟力,也对世人称其“仪态敦厚,骨气洞达”、“愈大愈壮,气势恢宏”的评价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伊秉绶(1754 ~ 1815) 隶书 节录汉书郊祀志

伊秉绶(1754 ~ 1815) 隶书 节录汉书郊祀志
纸本 立轴 120×36.5cm
出版:《金石家书画集》第五集,西泠印社珂罗版,1924 年。
说明: 高野侯旧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