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画派”以“明四家”最为闻名,画学承自沈周的文征明,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的成就而言,他都堪称一代巨匠。如果说文征明的青绿山水以浓郁的书卷气息和士人情趣取胜,创建出了超越宋元理法的风格典范;那么其清雅韵致的笔墨在表现文人式的水墨山水时,则更加游刃有余。文征明的水墨纸本立轴《寒林竹石图》,绘前景古木竹石,中景荒台野亭,远景空山轻岚。其萧简疏淡的画风与“一河两岸式”的构图承袭倪瓒,但整幅画并不旨在凸显倪瓒式的幽远。背景的疏简反倒突出了近景中古木竹石、细叶遒干的疏密有致,笔墨的精锐秀雅,墨色的清淡而变化丰富;更有一株横枝斜插而出,野藤如蛟龙缠绕,蔓须低垂其下。这样的意态横生、天趣盎然,显然非倪瓒的萧疏意境所有,而是出自艺术家自身悠然平和的闲居生活。右上空白之处的题跋,以一首其早年所作的五言绝句:“北风入空山,古木翠蛟舞。何处鸣琅玕,石泉洒飞雨”抒写出画中所现的此情此景,并明白道出该画是他在明嘉靖二十年(1541)的七月十五日,七十二岁时于弟子王禄之“坚白斋”(王谷祥斋名)茶叙后所作。此画问世近五百年来,历经明万历年间杭州文官沈朝焕、清嘉庆道光年间重要收藏家高象南、民末清初大收藏家郭葆昌,以及现代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郑德坤等递藏,极为难得。而且,在郑德坤先生收藏期间,伴随着他的学术研究,《寒林竹石图》还于1967年参加了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所举办 的“木扉收藏明清中国书画展”,并被收录于1976 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画册《木扉藏明遗民画二十家》。以后,更是被今人多次出版著录,从而靡声海内外。
文征明(1470~1559)寒林竹石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541年作 93×31.5cm
出版:
1.《木扉收藏中国明清书画展》图版7,法国巴黎塞那奇博物馆,1967年。
2.《戏笔画考略》P2,程曦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3年。
3.《木扉藏明遗民画二十家》第八卷第二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76年。
著录:
1.《历代书画录辑刊》第八册之《觯斋书画录》P250,郭葆昌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P78,徐邦达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
3.《文征明年谱》卷六P517,周道振、张月尊撰,百家出版社,1998年。
4.《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文征明》,刘纲纪著,P272,吉林美术出版社,1994年。
展览:“木扉收藏中国明清书画展”,法国巴黎塞那奇博物馆,1967年。
说明:
1.文征明弟子王谷祥上款。
2.沈朝焕、高象南、郭葆昌、郑德坤旧藏。
3.颜世清题签。
被称为“如风舞琼花”般的文征明行书,在《寒林竹石图》的题跋中可见一斑。而此次春拍中另有其两件书法《行书七言诗》与《草书七言诗》亦值得一品。此二书写的分别是文征明自作诗《奉天殿早朝》与《恭候大驾还自南郊》,均为他于嘉靖末至丙戌年间,在朝中作翰林待诏,参与修《武宗实录》时所作。尽管他最后厌弃朝中生活,但是对士大夫来说这还是一段辉煌并值得纪念的日子。他以苍润、遒劲的运笔,回忆着往事,仿佛沉浸在当时所处皇家光华雍容、金碧辉煌的氛围中,并选择了最能抒发自己心志的行书或行草来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