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西泠春拍——中国古代书画精品 2012-06-29 17:21:51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雷平 点击:
2012西泠春拍中国古代书画的精品,是从明洪武至崇祯年间,全国各地仕宦、进士及文人隐士,计五十余人为古肥张氏家族所写的咏颂诗文、传记、族谱题跋真迹。

若说仕途的春风得意、八面玲珑,非晚明董其昌莫属。他三十五岁进士,步入仕途,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当文征明逝世之后,吴门画派势力逐渐减弱,董其昌崛起于华亭,继续高举文人画旗帜,掀起更为巨大广阔的波澜。由于他的政治地位、文化修养和广泛的交游,使得身兼仕宦高官、艺术大师、鉴赏名家这三重身份的董其昌,声誉隆盛在当世无人能与之比肩,一举成为画坛领袖式人物。他的书画及其“南北宗论”对明末清初的艺坛影响很大,执艺坛牛耳数十年,其显赫声势更持续达数百年之久,并波及到近代艺坛。不少学者甚至称其所生活的17世纪为“董其昌世纪”。

 

对董其昌来说,赵孟頫则是他终其一生都在揣摩的“假想敌”和试图超越的对象。及至晚年,当自家书法风格成熟之后,他终于觉得可与赵孟頫分庭抗礼,论道:“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貌似谦虚,实为自负。董其昌的《行书渥洼马赋》册页作于丙寅春二月(1626),七十二岁时。“渥洼”,乃水名,在今甘肃省安西县境内。古代传说此处产神马,因此常用“渥洼马”指代神马、良马。《渥洼马赋》为唐朝大历十二年(777年)京兆府解试赋。此年京兆府试赋题原为《幽兰赋》,在考生乔彝“醺醉”的要求下改为《渥洼马赋》。结果他“奋笔斯须而成”,写得极为神速,并留下警句传世:“四蹄曳练,翻瀚海之惊澜;一喷生风,下胡山之乱叶。”考官本欲录取他为第一名,结果京兆尹认为他锋芒太露,录取为第二名。该册页前段抄录乔彝《渥洼马赋》全文,后段为观王羲之《玉润帖》后的书论随感,以神马奔腾喻书法之道,浑然天成。全书以清朗润泽的松烟墨写就,用笔正是书论中所述“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灵动飘逸而不乏筋骨,结字欹侧取势,跌宕起伏而时出逸笔;章法为其典型的空阔疏朗,乃取法于五代杨凝式《韭花帖》;淡而不虚、以简驭繁,颇有萧散简远之境,堪称董氏书法的经典之作。
 

 

在书学上,董其昌认为“淡”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人”。而以“淡”为宗的理念,在其画学中亦有所体现。董其昌的画不注重造型原则,而偏重文人修养,关注笔墨韵味的意境。在水墨绢本立轴《茂树邨居图》这幅画作中,他即重在线条与墨色的处理。墨色与他的书法用墨一脉相承,不用焦墨,而纯以淡墨,以保持墨色的纯净;墨色在古拙的绢本上,犹显得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整幅画作不求形似,抽象意味很浓,让人体会到笔墨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表现力。这种效果与他在书法上所追求的“淡意”正是一致的。

 

董其昌(1555~1636)行书 渥洼马赋

董其昌(1555~1636)行书 渥洼马赋
纸本册页(二十页选十二页)
1626年作 33.5×16.5cm×20
出版:《咸韶斋藏书画集》P156~165,上海书画出版社。

董其昌(1555~1636)茂树邨居图

董其昌(1555~1636)茂树邨居图

水墨绢本 立轴 136×43.5cm
 

出版:
1.《董其昌画集》第二四图,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
2.《中国名画家全集·董其昌》P114,河北教育出版社。
3.《董其昌书画编年图目》下卷P68,人民美术出版社。
4.《董其昌书画集》P213,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5.《董其昌与陈洪绶绘画艺术读解与鉴赏》P44,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著录:《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董其昌》P323,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
 

说明:上海文物商店旧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