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艺术吗?! —— 一个质量考核 2011-06-28 13:27:16 来源:译言网 作者:汉诺-浩特伯格 点击: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产生过这么多艺术品,有这么多新开张的艺术馆、画廊,观众如潮。艺术市场上的艺术品价格在暴涨的同时,困惑也在增长:现今我们如何判定,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样的艺术批评还能算数?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产生过这么多艺术品,有这么多新开张的艺术馆、画廊,观众如潮。艺术市场上的艺术品价格在暴涨的同时,困惑也在增长:现今我们如何判定,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样的艺术批评还能算数?汉诺-浩特伯格(Hanno Rauterberg)在他的这本书里,非常有力地论述了应该怎样评价艺术作品,也在当代艺术这个热带雨林里给我们指出一个方向,并提出了关于美学价值的全新讨论。

 

“我要怎么才能知道,艺术是什么呢?请看看这本书!”——《图片报》(BILD)

 

“如果谁在现代艺术面前感到不知所措,并且还没有精疲力竭,会爱上这本书的。”——哈纳德-马腾斯坦(Harald Martenstein),《每日镜报》(Der Tagesspiegel)

 

导言

 

批量生产代替经典:艺术将成为一段繁荣的历史。

 

一次刺杀,毫不犹疑。

 

拔出贝瑞塔92 FS式半自动手枪,在双肩包里放上八根雷管,刀也在随手可及的地方——米切尔-斯通(Michael Stone)就这样向贝尔法斯特的国会冲去。他是爱尔兰阿尔斯特省自由军(Ulster Freedom Fighters)的成员,曾多次执行杀人任务,已经杀死了三个人。现在,在2006年十二月十九日,他就这样全副武装的上阵了,国会的守卫们毫不犹豫地把他掀翻在地,扭打了一会儿,迅速将他制服并逮捕。他被捕后没多久,就宣称,他实际上不是恐怖分子,而是个艺术家。他其实并不想恐吓任何人,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他的一个作品,一个他“最爱的未完成的作品”,“从不说不”,并且应该“揭发那些存在于政治真空中的、由政治催发的暴力毫无意义”。

 

就在几十年前,事情恰恰完全相反:恐怖分子不想当艺术家,艺术家却想当恐怖分子。不少艺术家正梦想着那些“彻底的造反”、“完全的不予合作”、“责无旁贷的消极怠工”。比如安德烈-布莱顿(André Breton),在他的作品“超现实主义的第二次宣言”(Zweiten Manifest des Surrealismus)里表现出的对暴力的呼唤,那么独断专行,让很多艺术家都印象深刻。“这么做,就是最简单可行的超现实主义行为:紧握着一把左轮手枪走到街上,不假思索地尽可能多地射击人群。那些一辈子都从没想过要用这种方式把那些给他们带来痛苦的屈辱和嘲弄一扫而空的人,都应该自己挺直了站到枪口前,被射死。”

 

“恐怖分子艺术家”米切尔-斯通也许听说过安德烈-布莱顿的这番言论?没准他还把这个法国人当成他的偶像?那是九十年代,当米切尔-斯通正在监狱里服刑的时候,他开始绘画;后来他得到了赦免之后,还卖出去了几幅他的绘画作品。当然他并没有作为行为艺术家或者概念艺术家而成名,而且他背包里装的炸弹可是货真价实的。只有很少数人承认他原本的想法就是来一场恐怖袭击的行为艺术,十有八九,他是后来才想到这一番“袭击国会其实是在演绎艺术”的说辞(还有人认为,这根本就是他的律师的主意)。

 

人们会对作为“艺术家”的米切尔-斯通比较宽容,这也是他的希望所在。因为作为“艺术家”他的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作为其他都不行。人们会赞赏能够突破忌禁、跨越极限的艺术家,人们赞赏他们的出其不意、毫不妥协,还有他们做的那些极其暴躁或者不可理喻的事情。米切尔-斯通也希望用这些人们对艺术家的赞许来为自己辩护。他希望看在艺术的份上,能够得到减刑。

 

在布莱顿的时代,也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让人难以想象的事。先锋派艺术家们把自己看作挑衅者、反政府的人、“懒散的大众”的敌人。他们看够了也受够了这些“懒散的大众”。他们不会用“理解”而只会用“不理解”来看这个世界,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宽容,而只会愤怒地去拒绝。不过,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还没有恐怖份子会想出扮演艺术家这种点子,也不会有人期待能借着艺术的名义获得减刑。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