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G公司<6>也把他们的一排圆塔形谷仓变成了“最大的平面广告之一”)
今天,这种强烈的愤怒渐渐散去,情感冲突也渐渐趋于平静。近十年,艺术家与大众化敌为友,主流艺术从先锋艺术中破茧而出。无休止的反抗随着时间推移也一去不返,艺术家们终于到达了他们的梦想之地:社会的中心。《Elle》或者《Vogue》这样的时尚杂志会定期刊登关于那些舞台上闪耀的新星的报道;我们的《图片报》<1>当然也不甘落后。2006年,曾经被《图片报》诋毁为“老油条”和“挥霍税款的家伙”的约格-意门多夫(JörgImmendorff),这个曾经的艺术狂热分子,毛主义者,为《图片报》创作了所谓的“图片圣经”插图,并发行了十万五千份限量版,一共耗费了2500克黄金印制而成。
就连Aldi<2>或者Ikea<3>这样的大公司也开始考虑逐日增长的艺术品需求。他们不再仅仅销售普通的海报或者装饰画。2004年,在Aldi南德店里的装满冷冻食品的冰箱和摆放着狗粮的货架之间,出现了德国艺术家菲利克斯-德罗瑟(FelixDroese)的作品集,一共发行一万本。
在这艺术的繁荣之前,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并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艺术馆的兴盛。几乎所有的大城市或中型城市都建起了新的、通常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艺术馆。画廊的数量也大幅增长。今天,无论是酒馆、发廊、还是火车站大厅,到处都是展示艺术的场所。就连楚格峰<4>上都有一个展览厅。慕尼黑西门子公司的地下车库也早就被当作了展示绘画和雕塑的场所。在莫尔斯<5>的工商业园区也展示了艺术家马丁-莫莱可(MartinMlecko)的作品——“德国第一个独立存在的视频雕塑”。位于明斯特的RCG公司<6>也把他们的一排圆塔形谷仓变成了“最大的平面广告之一”,该广告宣扬的是:“农业通过艺术寻求对话”。
现今,一切都在寻求对话,一切都在追求艺术。每两个城市中就有一个、每三个地区中就有一个建起自己的雕塑公园。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也都在投资绘画和雕塑,以展示他们是多么不同寻常的开放、多么大胆、多么热爱未来。
艺术家们对现状也很满意。他们从艺术的持续繁荣、艺术的无所不在中得益,并且很愿意把他们的作品传播到更遥远的地区。查尔斯-威尔普(Charles Wilp)让人们把他的一些绘画用火箭送进了宇宙;汉斯-约根-舒尔特(HA Schult,本名Hans-Jörgen Schult)在位于高勒本<7>地下880米的盐矿展示他的由垃圾制成的雕塑;还有些艺术家进入了永恒的冰川,比如鲁兹由斯-茨尔曼(LuziusZiermann)就曾想把一个八米高的铜制雕塑放到南极去,却因为违背了南极保护协议而被禁止。
为了表示对茨尔曼的支持,丹麦艺术家马可-伊凡里斯蒂(MarcoEvaristti)用了三千升特殊颜料在零下二十三度的低温里把格林兰岛的一个冰山涂成了红色。鲁兹-弗里支(LutzFritsch)给南极的纽迈耶科考站(Neumayer)送去了一个题为“世界最南端的小小图书馆”的集装箱作为他的行为艺术作品,他在这个特殊的集装箱里安放了摆放着一千本图书的樱桃木书架和皮沙发。这些艺术品的“远征”都传递着同一个信息:艺术就是一切,艺术无所不在。<8>
译者注:
<1> Bild——德国画报
<2> Aldi——德国日用品连锁超市
<3> Ikea家居用品卖场
<4> 楚格峰(Zugspitze),阿尔卑斯山在德国境内最高峰,海拔2963米
<5> 莫尔斯(Moers),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韦塞尔县的一个城市,位于莱茵河下游河畔。
<6> Raiffeisen Central-Genossenschaft NordwesteG,德国最重要的公司之一,总部位于明斯特(Münster)
<7> 高勒本(Gorleben),德国下萨克森州东北部小镇。
<8> 书中提到的艺术家的原名都在译名后的括号里给出,为了方便感兴趣的读者查询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