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艺术吗?! —— 一个质量考核 2011-06-28 13:27:16 来源:译言网 作者:汉诺-浩特伯格 点击: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产生过这么多艺术品,有这么多新开张的艺术馆、画廊,观众如潮。艺术市场上的艺术品价格在暴涨的同时,困惑也在增长:现今我们如何判定,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样的艺术批评还能算数?

译者注:

 

<1> 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当代最重要的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

 

<2> Jacques Rancière,1940年生于阿尔及尔,法国哲学家,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前系主任。曾在国际哲学研讨会里主持美学讲座。

 

<3> Art Forum Berlin(afb),开办于1996年的国际艺术博览会。

 

<4> Manifesta,1996年开办的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的名称。

 

<5> Jeffrey Deitch,著名画廊经营人,也是很多重要收藏家的现代艺术藏品顾问。

 

<6> Studiosus,德国旅游公司,是欧洲唯一策划与教育或培训相关的旅行的旅行社。

 

第二节 在拍卖会上,货币价值转化为艺术价值

 

拍卖行同样也能牵动人们的情绪——像博览会一样,拍卖行也没有把自己的任务仅局限于卖出艺术品,而是要创造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创造众所瞩目的焦点,有时候甚至要创造出一种高雅的感觉。“高雅”这个概念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服装设计领域。十九世纪以来,每当要讨论到艺术品的质量,没有哪个词能比“高雅”更深入人心了,人们对“高雅”的渴求也从来没有间断过。

 

拍卖行定期的价格通告受到那么热切的关注,并非单纯因为那些艺术品的昂贵。别墅、跑车、或者其他象征着身份的商品也都价格不菲,人们却没有在报纸上看到过什么关于它们的专题报道。让艺术品拍卖屡屡登上报纸头条的主要原因其实是艺术品价格和艺术品本身之间那种不均衡的关系。人们用理性很难理解,生产成本与产品价格之间怎么会有如此悬殊的差距。艺术显得那么脱离现实,一切人世间的标准似乎都对它不起作用。人们为一件艺术品付出越多的金钱,所传递出的这个信号就越强烈:其实,艺术是无价的。

 

当一幅现代派绘画的成交额远远高出一幅更稀有、更古老的艺术品,人们惊讶的表情就意味着金钱还有主导价值对他们来说已经失去了原先的意义,所有理性的标准也都显得那么无力。早些年,十七世纪荷兰画家扬-费梅尔(Johannes Vermeer)<1>的画作就卖出过一千四百五十万美元的高价,但这只是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2>的《作品第五号》的价格的十分之一,那幅画被收藏家大卫-马蒂内斯(DavidMartínez)购得。

 

在拍卖成交额上,无论是莫奈(Monet)还是鲁本斯(Rubens),贝克曼(Max Beckmann)或是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Turner),都无法和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或是毛里滋-凯特蓝(Maurizio Cattelan)这样的当代艺术家相比。如果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看到现在艺术品市场上各种类型的作品已经彻底打败了理性的这种现象,也许会在他的著作里这样写:“对于高雅,……理性和感性总是无法统一,但让我们着迷的也正是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让人们偶尔感到头晕目眩的,可不只是艺术的魔力。人们感到很困惑,为什么会有人原意为一幅画付出上亿美元?这已经超出了某些像基里巴斯(Kiribati)<3>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有些人对此感到一种让他们颤抖的敬畏,还有些人担心这会激起其他人的愤怒——任何被称作“高雅”的事物,都有可能引起这两种感受。这些超出人们想象力的事物,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渺小,并且被隔绝在这个神秘的圈子之外。过去,优秀的、高雅的艺术会给人们带来这种感觉,而现在,给人们带来相同的感觉的则是成功的艺术品拍卖会。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