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艺术吗?! —— 一个质量考核 2011-06-28 13:27:16 来源:译言网 作者:汉诺-浩特伯格 点击: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产生过这么多艺术品,有这么多新开张的艺术馆、画廊,观众如潮。艺术市场上的艺术品价格在暴涨的同时,困惑也在增长:现今我们如何判定,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样的艺术批评还能算数?

第三节 艺术品商人解放了市场,又限制了它的发展

 

曾经,对艺术的信仰统治着艺术界,现在,对市场的信仰接过了统治大权。更不可思议的是,艺术品市场却根本就不是什么正规的市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商人,这个职业不要求人们受过特别的教育,只需要有足够的初始资本。当然,如果想成为成功的艺术品商人,必须在国际上小有名气,不然就不会获得参加重要的艺术品博览会的邀请——通常,这些博览会挑选参展商的准则极其死板而严格。与在法兰克福举行的那种每年都会有新的发行商或者出版社参加的书展完全不同,书展会把不能成长和发展当作是不幸的事,艺术博览却会满足于固步自封。

 

为什么要严格地限制参展画廊的数目?策划博览会的人会这样回答:这样观众就不至于被过盛的信息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的预选保证了来参展的都是最一流的画廊和最出色的艺术家,这也是为了维护观众的利益。其实,书展的策划人也可以对它们的观众保证,在他们的展览上也有一流的书商和出版社,只不过那里的展品更丰富多彩,策展人充分相信观众有能力自己找到他们想要的,而不是事先替他们筛选一遍。

 

艺术博览会却恰好相反,只有那些限制重重的艺术博览会才称得上出色的博览会——这样一来,在柏林、巴塞尔或是迈阿密举行重要的艺术博览会期间,总会同时有很多独立的小型展会在同一个城市开办,以便大多数收藏家也能顺便参观这些被主展会拒之门外的艺术品。所以,“严格的预选都是为了维护参观者的利益”这种说辞就站不住脚了,事实证明,这种严格的预选只不过是带来了更多的问题——现在,在艺术博览会举行期间,参观者们如果想对对艺术市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必须在那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里不停地穿梭。

 

坚持严格控制博览会的规模和参展画廊的数量,不过是展现权力的手段而已。但是,到底哪些画廊可以参展,哪些画廊不值得邀请?为了做出选择,他们首先必须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清晰的认识,因为只有先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才能判断一家画廊优秀与否、并决定是否要给他们发放参展通行证。然而,我们之前已经提到过,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只有那些有资格参加重要博览会的画廊,才算得上是优秀的画廊——于是,关于究竟该如何筛选的探讨就进了逻辑上的死胡同。

 

很多画廊为了能参加重要的艺术博览会,会一次又一次地寄出申请——这很不可思议,因为参加那些博览会可不便宜。如果想在迈阿密的博览会上租到一个80平方米的展位,必须付出十万欧元。显然,已经有不少画廊为这类投资做好了准备——为他们的名气投资。只不过,大多数画廊都付不起这个价钱。所以,长期以来,在这些博览会上出现的总是同样的一些鼎鼎大名的画廊,而后起之秀却经常连百分之十都占不到。造成这种现状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审核参展申请的,本就是那些名声显赫的艺术品商人,他们当然会乐意选择那些可以和他们平起平坐的人——这个冷漠无情的小圈子简直就和中世纪的体系没什么差别,真实的内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就连在号称国际化以及向全世界开放的博览会新秀,符利兹艺术博览会上(Frieze Art Fair),大多数参展画廊也都来自欧洲和美国。亚洲、南美、非洲的代表不过是点缀“国际化”的幌子而已。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相互矛盾的两者共存的神奇现象,一边是一个有压倒性优势的市场、一场盛大的文化狂欢;另一边却是一个非常贫乏的市场。在文学和音乐展会上,人们不但可以在展览上欣赏它们,也可以自由地做出购买的决定,并且,他们的购买就是对艺术家的肯定。与之相比,艺术品市场是个狭窄的小圈子,只有那一小部分在艺术领域投资成功的人,才能在这个圈子里活动。

 

艺术品市场这个小圈子可不在乎什么杂志的报道、评论家的赞赏或是来自博物馆的评价。他们只需要一些经理人、一些重要的收藏家和顾问,就可以开始大展宏图了。他们也可以这样宣称:艺术就是商业链中的一环而已。

 

第四节 大收藏家的搜索和渴求

 

艺术品市场上真的存在这种商业链吗?对艺术虔诚就要怀疑一切经济学的法则,并且最好让艺术和市场划清界限,这样收藏家们才可以毫无束缚、自由自在地购买他们想要的艺术品——这样来对待市场极其所属机构是不是又太夸张了?

 

其实艺术界并不只是由博览会和拍卖行支撑,艺术品市场也不是除了大收藏家以外就六亲不认。除了大型博览会和拍卖会以外,还有很多小型的艺术品展销会在例如学校、宾馆、还有像MS Europa<1>这样的豪华邮轮上举行。在这些场所,一般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所购买的艺术品,占去了艺术品市场总销售份额的百分之九十五。他们是买家的中坚力量,但是他们的力量波动也很大,偶尔的崩溃对他们而言也并不陌生。

 

1990年就有过这样一次崩溃,那年,日本企业家齐藤了英(Ryoei Saito)<2>刚兴致勃勃地买了两幅世界名作:他先花了8250万美元买下了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的《嘉舍医生的画像》(Portrait of Dr Gachet)<3>,又在同一次拍卖会上花了7810万美元买下了皮耶-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的《煎饼磨坊的舞会》(Bal du Moulin de laGalette)<4>。没过多久,日本地产业明显下滑,很多收藏家都开始感到焦虑。紧接着,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又一次给市场带来了严重影响。这时候,至少那些靠贷款购买过艺术品的人们开始坐不住了,纷纷卖掉了他们手上的收藏——数量相当可观。这样一来,艺术品价格就迅速下跌了。

 

市场也不会不理智到仅仅依赖于那些资本雄厚、但也偶尔变化无常的买家。反正很多小规模的画廊除了在那些不好意思去高级的博览会或者高档画廊参观的中产阶级里寻找他们的客户,也没有其他选择了。很显然,他们提供的艺术品来源更广泛,销售艺术品的途径也更多样化。自从有了互联网之后,他们的销售更是如虎添翼。这也更方便那些并非收藏家、而只是偶尔关注一下艺术品的客人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特别是像artfacts.net或者artnet.de这类一直致力于让通向艺术界的道路变得更明朗、更简单的网络服务商。他们提供的途径是通常情况下很少见或者根本不可想象的。1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