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艺术吗?! —— 一个质量考核 2011-06-28 13:27:16 来源:译言网 作者:汉诺-浩特伯格 点击: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产生过这么多艺术品,有这么多新开张的艺术馆、画廊,观众如潮。艺术市场上的艺术品价格在暴涨的同时,困惑也在增长:现今我们如何判定,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样的艺术批评还能算数?

很多艺术家们都非常努力地打破一切边界、解除所有的束缚——尽管如此,多亏了画廊和拍卖行,到最后他们还是会被重新聚集到一起。一个世纪以来,艺术家已经渐渐放弃了古典主义的主导价值、美学、比例、或者精湛的手工艺,但是他们却没有放弃作为主导价值之一的金钱。多亏了金钱,那些迥然不同的艺术作品才有了统一的衡量标准。

 

这也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艺术展会和拍卖会在过去的几年里变得越来越流行:在这些交易场所,实际上已经瓦解了很长时间的、四分五裂的艺术大联盟,五花八门的艺术派别又一次重新联合在一起。

 

第一节 疯狂采购:被艺术展会激发的激情

 

艺术馆会努力把展品井然有序地展现给观众,而艺术展会或拍卖会就能把所有展品都混杂在一起展示——紧挨着极简主义艺术家多纳德-尤德(Donald Judd)创作的线条简洁的立方体组合,就站立着乔纳森-密瑟(Jonathan Meese)的由垃圾堆积成的线条错综复杂的雕塑作品——它们谁也不打扰谁,只是静静地吸纳着彼此的气息。

 

艺术展会不但不会分类划分展区,相反的,它们会故意把风格迥异的作品混合在一起,引导观众享受这一切,并以为这种粗鲁的对比也可以相互协调一致。这种零乱的糅合传递出这样的一个信息: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平等——在艺术的世界里,没有边界,一切都和睦地结合在一起。回到现实世界,人们再也想不出比这还美好的和谐楷模了。

 

时局越紧张,就有越多的人抗拒全球资本的跨国界影响,艺术展会却也越发狂热地宣传要用随和来避免冲突——2011年9月11日之后不久,艺术界就迎来了突然的繁荣,这绝非偶然。现在的富人们会给自己买游艇、买飞机、买高档汽车和手机,还有其他各种国际化的产品;但在任何其他领域都没有像在艺术领域那样,显现出对消除一切边界急迫和固执。

 

鉴于这种情况,在艺术展会上把各种艺术作品冷酷地摆放在一起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在要多狭窄有多狭窄的小储藏室里,尽可能多地堆挤着绘画、雕塑;来参加展会的人们也同样拥挤,他们只能被其他人推动着向前走,铺天盖地的展品包围着他们,他们能看见一切,又什么都没有看见。一切都在干扰他们,让他们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参展作品上。展厅里令人窒息的空气,惨淡的光线,买家和卖家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忙碌到了极点。实在难以想象有人愿意在这种喧闹的环境里购买一件艺术品,然而艺术品交易在这里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要顺利得多。近几年,大多数画廊经营人在艺术展会的小摊位上的成交量远远超过了他们在自己的画廊里的销售业绩。他们中的有些人完全可以放弃自己的画廊,他们还保留着自己的画廊的唯一的原因就是:“拥有一家画廊”是他们作为“画廊经营人”参展的通行证。低调的时代也过去了,艺术品交易不再追求宁静优美的环境,而是追求市场上的嘈杂,艺术品商人也从过去的幕后走到了台前。

 

显然,这种过盛的市场也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人声鼎沸,作品云集。这种展会给了他们一种掌握着生杀大权的感觉,他们在各个摊位间很兴奋地挑来选去:没准再往前一步就会有令他们惊喜的新发现。过去,挑选艺术品可没这么轻松,做决定前需要经过长时间地讨论、精细地深入研究、尽心地观赏,这对现在的收藏家而言早就过时了。在现在的艺术品买家看来,他们已经不需要再忍受画廊的寂静了,在那里他只能一个人面对艺术作品、一个人做出购买的决定,他只能依赖他自己的学识、锐利的眼力来判断艺术品的好坏,并且,他从来也不能完全肯定,自己会不会是唯一对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感兴趣的人。现在,艺术展会上的情形则完全相反,人们各忙各的,他们不需要对任何人解释一个作品为什么让他们喜欢或者厌恶,卖家也无需面对不好意思叫卖的窘境,反正他们连多说两句陈词滥调的时间都没有。买家们也感到很放松,没有人会注意他们的不确定、迷茫、或者无助。

 

此外,这种熙熙攘攘的环境反而让人感到镇定。他可以在人群的涌动中感到被托着前进的轻松;也可以在购买的浪潮中随波逐流;忙碌的氛围让他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一起忙碌;别人的紧迫感也催着他尽量快地做出购买决定,不然就会被其他人占了先机。有多年艺术品交易经验的科哈特-欧-伯恩海姆(Konrad O. Bernheimer)很惊讶地这样说道:“很多人都还没看到作品就下了订单,甚至有些作品还没有被创作出来,就已经被卖出去了!人们都推崇这么一个并非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信条:大家都喜欢的作品,一定挺不错。”

 

过去,人们只在拍卖会上见识过这种狂热,人们竞相出价的那种场景只能用疯狂来形容。成交的过程也极其迅速,并且让人热血沸腾——只需要短短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艺术和金钱之间的转换。

 

现在,艺术品展会上的买家们也深陷这种近乎疯狂的出价比赛中不能自拔,他们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做出那些丧失理智的事。例如亿万富翁、大搜藏家弗朗索斯-平奥特(François Pinault),他就曾把自己装扮成布展工人的模样提前进入2005年的巴塞尔艺术展的会场,只是为了在展会开幕之前就能先于其他人看到所有展品,他自以为这样就可以做成最划算的交易。其他人则在展会一开场就涌进会场,几分钟后,第一笔交易就已经结束了。艺术品收藏变成了一场狩猎,更确切的说,它感觉上去像一场狩猎。然而,这么多的作品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以内就被买走,其实是因为,那些最重要的、最受追捧的作品,早就已经被预定好了。就在展会开始之前几周,收藏家和博物馆负责人就已经开始频繁地和画廊的商人通电话,打听作品,然后通过讨价还价最后确认一个双方都接受的价钱。因此,很多作品出现在展会上不过是走个形式,最后,其他人只能羡慕地看着它们被预约好的买家带走。晚上,它们就会出现在酒吧里,成为某个“勇敢的猎手”用以自吹自擂的资本。

 

虽然,很多收藏家都说,他们更偏爱艺术展会是因为,在那里可以很容易就对当代艺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印象,如果没有展会,人们就必须访遍知名的画廊才能看到所有这些作品,那就意味着要花更多时间和金钱。但其实种说法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有经验的收藏家都习惯于和他们熟悉的那些画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电话和互联网提供的便利,他们其实很容易获得他们感兴趣的作品的相关信息,他们只需要直接去某家画廊购买就可以了,并不需要花时间花钱漫无目的地访遍所有的画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