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艺术吗?! —— 一个质量考核 2011-06-28 13:27:16 来源:译言网 作者:汉诺-浩特伯格 点击: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产生过这么多艺术品,有这么多新开张的艺术馆、画廊,观众如潮。艺术市场上的艺术品价格在暴涨的同时,困惑也在增长:现今我们如何判定,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样的艺术批评还能算数?

尽管如此,仍然不能就这么低估大收藏家的影响力,他们在由画廊、博览会和拍卖行所代表的市场以及由博物馆、高校和艺术协会代表的艺术这两个领域起着协调的作用。正是因为他们游历丰富,见多识广,并且还有相当丰富的艺术品购买经验,才会有这样高的名望。人们对他们的名望越看重,艺术领域就显得越开放,与此同时,对质量也讨论得越来越少。来自aetfacts.net的艺术市场专家马瑞克-克拉森(Marek Claaßen)是这样把艺术界和学校操场放在一起作比较的:“在操场上总有那些由一些特别酷的家伙们组成的小团体和那些乐于围绕在这些小团体身边的其他人。精英们走在前面,然后大众也追随着精英们的追求。在艺术界也完全一样。”

 

人们对于精英们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大权在握,没有任何异议;据《福布斯》(Forbes)杂志统计,2006年全球一共有793位亿万富翁,这个数目是2003年统计结果的三倍。当然,并非全世界的人们都和世界排名前500位的大收藏家有同样的追求,每个人对艺术都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少人非常严肃又慎重地把他们竞拍到手的艺术品捐给博物馆,他们觉得与那些艺术品之间有强烈的情感上的连结,即使那些艺术品不在他们手上。这种连结究竟能有多强烈?布鲁斯-查特温(Bruce Chatwin)在他的小说《乌兹》(Utz)里借主角、瓷器收藏家乌兹先生之口这样说道:“如果所有博物馆都能每隔五十年被洗劫一次,让那些藏品能够重新流入市场,才是最理想的……”。“博物馆里那令人窒息的空气以及人们的凝视简直夺去了展品的灵魂,只有把它们变成私人财产,才能赋予它的主人触摸它的权力——这可是必不可少的。就像一个小孩子伸出手去抓住一样只有他自己才叫得出名字的东西一样,只有当富有激情的收藏家同时用多情眼神和温柔的手指拂过他的藏品的时候,才仿佛唤醒了艺术家赋予这件艺术品生命时候的那种触摸。”艺术家、收藏家、艺术品就这样融合为一体。

 

译者注:

 

<1> Europa,是一系列德国货轮和游轮的名字,第一艘Europa建造于1891年,MS Europa是第六艘,于1999年建造于赫尔辛基,是一艘五星级豪华游轮。

 

<2> Ryoei Saito,齐藤了英(1916-1996),大昭和纸质株式会社名誉主席。

 

<3> Portrait of Dr. Gachet,《嘉舍医生的画像》,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凡-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绘于1890年,当时他已经住进精神病院接受保罗-嘉舍(Paul Gachet)医生的治疗。1990年此画以8250万美元创下有史以来艺术品拍卖最高价格(就是由本书提及的日本企业家齐藤了英购得)。此画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属私人收藏,第二个版本存放在巴黎的奥赛美术馆(Musée d'Orsay)。

 

<4> Bal du Moulin de laGalette,更为人熟知的写法是Dance at Le moulin dela Galette,是雷诺阿于1876年创作的油画,高131厘米,宽175厘米。画家另画了一幅78厘米高,114厘米的缩小版。缩小版于1990年5月17日在苏富比(Sotheby's)纽约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上被齐藤了英购得。他正是在同一次拍卖会上购得了凡高的《嘉舍医生的画像》。

 

即使是对那些在艺术圈非常有影响力的大收藏家而言,人与物之间如此紧密的联系也非常少见。比较常见的是他们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与艺术品商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这些大收藏家本身大多是成功的企业家,但即使是他们也经常为艺术市场上复杂多变的经济法则感到迷惑。他们中的有些人也把艺术也当作是金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近年来,很多证券交易人也出现在艺术博览会和拍卖会上,以便把他们的对冲基金兑换成可以观赏的资产。当代艺术作品就是富翁们心爱的新玩具,在他们拥有了赛马、赛艇、赛车之后,又展开了围绕着美学领域的奇珍异宝的赛跑。这场赛跑可不简单,尤其是当他们追逐的目标涉及到艺术大师的作品的时候。和其他很多奢侈品不同,艺术品更稀有,因此诱惑也更大。美国企业家、对冲基金经理、艺术收藏家斯蒂文-艾-科恩(Steven A. Cohen)就在这场游戏里用他认为很便宜的价格——1200万美元,购得了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的“鲨鱼艺术品”<1>。像他这样对风险了如指掌,甚至是以此为生的专家,在证券交易市场也极少参与如此真实的物品交易。购买艺术品的决定显得如此直观,而且这种决定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其他人的断言——这和股票有异曲同工之妙,某一支股票的增长并非只是因为这个公司经营得很好,而是很多人断言这个公司在未来还会经营得更好,并且有很多投资人对这个断言深信不疑。

 

有些证券经纪人也总结出一些类似的艺术品市场的规则。这其中巨大的边际收益偶尔会激发人们对冒险投机的遐想。人们也乐于传颂这样的故事:某个贵妇花了2000美元买下了英国艺术二人组——提姆-诺贝和苏-韦布斯特(Tim Noble & SueWebster)题为“快乐”(“Happy”)的尼龙装饰灯,后来又以1万美元卖了出去,不过大家得注意了,这个故事还没完,这位夫人因为太思念这件作品,过了两年又花了10万美元把它买了回来。

 

有时候,一幅画的价格也会在几分钟内就比初始价格翻了几倍。2007年2月,苏格兰画家彼得-多格(Peter Doig)于1990至1991年间完成的作品《白色独木舟》(“White Canoe”)就拍出了1130万美元这样让人难以置信的高价。而当初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s)预计成交价最多不会超过230万美元。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