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对现场 2009-10-08 13:53:40 来源:99艺术网 吕澎 点击:
就在第六届全国美展半年之后,艺术界的人们又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它直接来自1985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从这些青年人的作品中,真正感到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正在从一个面孔走向多元,各种艺术风格的追求开始拉大距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看到这些作品由衷

杨志麟  《人是鱼的进化—人善食鱼》  1985年  油画


  显然,在“X?”系列和其展览的设想中,我们已经隐隐看到了张培力的观念化倾向。这种倾向在之后仅仅是一份用油印的打印材料《艺术计划第2号》(1987年12月15日)的方案计划中体现更为明显。《艺术计划第2号》是一份长达19页的方案计划,虽然方案的要求十分具体,完全可以用于具体实施,但看来实施是不必要的,艺术家仅仅是提供一个可以阅读的方案。对作品的阅读使读者可以看到如下几个特征:被动性、受限制性、强制性、象征性、集中性。


  关于艺术家的作品《1988年甲肝情况的报告》,《新观察》1989年第9期上是这样报道的:


  20余双被药水腐蚀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的医用橡胶手套,摊在一起。作者告诉观众,这艺术品叫《1988年甲肝情况的报告》,一位观众回答:“不过我还是把它看成是一堆脏东西。”


  事实上,艺术家的所有工作就在于放弃“形而上学”的追问。这在张培力于1988年期间完成的《30×30》的录像作品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张培力在介绍这件作品时说:“在《计划第2号》里,一切是通过文字传递的,而且也只能借助文字。而《30×30》的情况却相反,它似乎只能诉诸视觉,并且必须经过电视这一媒介。这里,我以为电视以及观众对它的心理期待是可被利用的环节,我试图借此在更大范围说明我对语言的看法。”《30×30》是在一种丝毫不讲究技巧的要求下完成的一件录像作品。在选定一个房间,确定了摄像机机位之后,作品就开始进行。“我所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不断重复着将一块30厘米×30厘米大,3毫米厚的镜面玻璃平举(距地面约25—30厘米)抛下,让它自然破碎,再粘合,直至180分钟录像带全部走完。”没有什么经验和工作比这样的重复更无聊和更令人疲倦了。在录制过程中,艺术家放弃了任何技术上的要求,诸如机位一直固定不变,机器打开再不关闭,无剪辑、无片头片尾的特技处理。有趣的是,操纵摄像机的人有事可以随时离开。这一切都旨在使作为实际经验的作品尽可能地接近实际经验,而避免超出实际经验以外的处理所产生的意义。张培力的这件作品是最早的观念影像艺术文献。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