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钧 雕塑 硅胶,压克力等 局部03 2009-10-08 13:53:40 来源:99艺术网 吕澎 点击:
就在第六届全国美展半年之后,艺术界的人们又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它直接来自1985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从这些青年人的作品中,真正感到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正在从一个面孔走向多元,各种艺术风格的追求开始拉大距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看到这些作品由衷

 

吴山专  《大生意》  1989年  行为  中国美术馆


  盲流艺术家与圆明园艺术村


  1989年的春节后出现了一个让城市人困惑与不安的现象:大量形象污垢、衣衫不整的农村人口涌入全国各个城市,人们用“盲流”这个词汇来描述这个人群。  尽管这个人群与同时开始出现在北京的“盲流艺术家”有农村与城市、无知识与有文化、被迫和愿意的区别,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丧失了稳定工作以及相应的经济来源,他们都是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危机或者解体的产物。


  对于1988—1989年间集中于北京的一些盲流艺术家而言,在北京的或旅游来北京的许多外国的艺术爱好者,往往成为他们作品的买主,成为他们的个人乃至家庭生活的支撑。在这一点上,外国驻华使馆、外国驻京机构、外国留学生的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然,对于这些外国艺术赞助者来说,中国盲流艺术家们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往往不及他们的生活状态本身重要或富于吸引力。最初,那些追求独立自主的艺术家们怎样生活,是外国赞助者们感兴趣的题目。根据一位盲流艺术家在接受《桥》杂志采访时说,外国购画者“大多数人都不懂我们的艺术”。这位艺术家抱怨说,一位澳大利亚的羊毛商人从他那里买走了一幅“天安门前有一群羊”的画,而他的目的仅在于将这幅画挂在他的办公室里,以提醒人们他的商品在中国也有出售。尽管如此,外国艺术爱好者或赞助者的经济支持,仍然是盲流艺术家们生存的重要条件和前提。甚至,对于许多试图寻求更多的经济收入,寻求出国机遇的人来说,放弃自己的工作和固定收入,而去北京租上一间农民的房屋当盲流艺术家,不啻为一种捷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