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建翌 《第二状态》 1987年 油画 170×132cm 乌里_希克藏
直到1992年初,这里已经有了丁方、方力钧、王音(1964— )、伊灵(1961— )、田彬(1968— )、魏野(1965— )、魏林、杨少斌(1963— )、徐一晖、摩根、鹿林(1962— )、岳敏君、祁志龙、徐若涛(1968— )等一大批画家。圆明园村的艺术家迅速增多。漂流的生活状态、没有确定的未来、自由的空间把艺术家吸引到这里,似乎浪漫的梦境和诗意的理想可以在这个地方获得实现。在他们的理想中,艺术精神与物质或金钱似乎是相互抵触的。可是,市场经济的出现,已经完全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地貌。就在圆明园南面,出现了所谓的电子街——中关村。这是中国一个具有象征性的地方,它代表着信息产业的中心、经济发展的范例以及获取财富的天地。 进驻圆明园的艺术家们每天面对这个市场经济的据点,对这里的环境据说非常反感。
直至1993年,艺术村还住有数十位画家,他们来自各地,大都毕业于美术院校。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的重要艺术家方力钧直到1993年还没有离开圆明园艺术村。这个时候,玩世现实主义正成为继“新生代”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艺术现象,方力钧在这年参加了“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览、柏林“中国前卫艺术展”和6月的“威尼斯双年展”。
尽管愤世嫉俗是这里的艺术家的特点,但是,作为圆明园艺术村的艺术家王音、杨茅然、魏野、魏林、刘彦、张锋、邱兵、邵振鹏(邵逸农,1961— )同样参加了官方主办的中国油画双年展。
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那样,进驻圆明园的艺术家普遍存在着一种背离既定艺术体制的倾向。张晓军在他的报告中说,艺术家们在圆明园艺术村所在地“像农民一样地在画室里劳作,他们像个体劳动者一样地把作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以文养文、以画养画的生存方式,适应了我国商品经济状态下的艺术生产格局,它既受市场的制约,又在市场中获取再生产的动力”。这种表述多少带有一种诗意,但这种诗意对所谓职业艺术家的期待,并没有在大多数聚居此地的艺术家身上得到回报。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艺术家仍然保持着对艺术成就和艺术历史的憧憬。《圆明园艺术村自由艺术家宣言》中有这样的表述:“黎明前的地平线上的曙光已慢慢升起,照耀在我们的精神之路上。一种新的生存形式已在华夏大地上的古老而残败的园林上确立!”显然,这些圆明园艺术村的成员对进入艺术历史充满幻想。